极端天气或成常态?沃尔夫奖得主亚基:实现“双碳”目标,要拿出“登月雄心”

作者:堂牧师 分类:高低压设备 时间:2023-11-08 阅读:30

极端天气或成常态?沃尔夫奖得主亚基:实现“双碳”目标,要拿出“登月雄心”

“世界顶尖科学家碳大会”主旨论坛

假如人类不对碳排放加以限制,那么到2300年,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在11月7日举行的“世界顶尖科学家碳大会”上,有科学家警告,“如果真是那样,我们现在开会的地方可能早已被海水淹没。”

然而,正如2018年沃尔夫化学奖得主奥马尔・亚基所言,要实现“双碳”目标,人类需要展现出堪比登月的雄心。

放任碳排放:“10年一遇”或成常态

全球刚刚经历了“史上最热夏天”,各地极端天气事件频发。高温给人类带来了真切的伤害。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军研究员指出,气候问题才刚刚开始,若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问题的恶化速度将快于人类的应对速度。20世纪70年代至今,全球表面温度在50年内的增速已超出过去2000年来的增速。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教授张庆红也指出,近年来,全球范围的极端炎热天数大幅增长。地球一半以上区域遭遇强降水,而某些地方遭遇严重干旱。这些高影响天气事件所造成的死亡人数,达到了战争中死亡人数的3倍。许多国家受地理条件影响,在死亡率、经济损失等方面承受着不成比例的负担。

地表温度上升,不仅让人类感到更热,更让整个气候系统发生紊乱,海洋、大气、生物等均受到牵连。联合国秘书长海洋事务特使彼得・汤姆森指出,海平面上升、海洋变暖、珊瑚礁白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类必须立即采取行动扭转局势。“这个星球充满海洋。没有健康的海洋,就没有健康的地球。”

极端天气或成常态?沃尔夫奖得主亚基:实现“双碳”目标,要拿出“登月雄心”

展开全文

“世界顶尖科学家碳大会”专题论坛

形势究竟有多严峻?周天军现场给出一系列数据:假如不采取措施,放任气候问题自然演化,全球平均气温将较工业化前上升2℃到4℃。温度上升1.9℃,“10年一遇事件”发生概率将增加4.1倍;温度上升5.1℃,发生概率将增加近10倍。此外,如果继续毫无节制地排放温室气体,那么到2300年,全球海平面将平均升高7米,而上海的海拔只有4.5米。

应对碳排放:科学家在前沿深挖“脑洞”

气候变化是一道摆在全人类面前的难题。为携手应对挑战,科学家们走在了探索新能源、新技术的前沿。

2012年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得主、洛桑联邦理工学院教授米夏埃尔・格雷策尔在会上指出,传统光伏电池虽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减少碳排放,但制造光伏设备本身需要大量材料,成本较高,且会产生大量碳足迹,因此边际价值有限。为此,格雷策尔率团队进行改良,发明了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大大提升了电池的性价比。

2018年埃尼前沿能源奖得主、2019年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兼首席科学家王中林提出了“蓝色能源”的概念。他认为,海洋中资源丰富、能源清洁,但由于现行技术对海洋能量的收集率较低,因此人类仍高度依赖化石燃料。

对此,他从“摩擦起电”这一基本物理现象中汲取灵感,带领团队开发出摩擦纳米发电机,可将极其细微的动作变化转换成电能。王中林介绍,纳米发电机不仅可以高效收集海洋中的波浪能,更能敏锐捕捉海草摆动的能量。“对一座城市采集蓝色能源,产生的电能预计可抵一个国家20%的耗电量。”

海洋不仅是一座巨型的能源库,也是一道天然的“碳屏障”。欧洲科学院院士、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科研教授让-皮埃尔·加图索指出,海洋是人类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方案。

2011年埃尼新前沿烃类奖得主马丁·朗德罗介绍了千兆吨级的海底碳封存技术。目前,碳捕获主要在油气田开展,捕获后的二氧化碳存储于油气田附近。未来的理想模式是,无论是水泥厂、垃圾处理厂等大型碳排放点捕获的二氧化碳,还是中小规模碳排放点捕获的二氧化碳,都将转运至沿海站点,注入深海进行离岸封存。朗德罗透露,2050年前,12000口二氧化碳“注射井”将投入使用,实现千兆吨级的海底封碳,用海水为大气“减负”。

作者:孙欣祺

文:孙欣祺 图:邢千里 责任编辑:任荃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