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扫码”判赔5000元,动真格比说教管用 | 新京报快评
▲资料图。新京报记者 戴轩 摄
手机一扫,即刻下单。近年来,扫码点餐服务在餐饮行业迅速兴起普及,成为众多消费者就餐时的选择。然而有的餐厅却在“扫码”和“点餐”之间增加了一道程序,不关注微信公众号、不授权商家获取个人信息就不能进行点餐。近日,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北京三中院针对由此引发的一例个人信息保护纠纷作出了终审判决——商家赔偿5000元!
这一案件大致案情是,消费者孔某至某餐饮公司用餐时,店员未告知可以人工点餐,孔某通过手机扫码方式进行点餐并结账,在这一过程中,孔某被注册为某餐饮公司的会员。孔某发现取消关注“某餐饮公司”微信公众号后,仍是其会员,个人信息仍存储在某餐饮公司处,孔某无法自行删除,遂将某餐饮公司诉至法院,要求停止侵权、赔偿相关损失等。
某餐饮公司的所作所为,就是舆论诟病的“强制扫码”,即消费者扫码关注该公司微信公众号,授权商家获取消费者的微信昵称、头像、地区、性别、手机号码等信息,才能线上点餐;若不同意授权商家获取前述信息,则无法进行线上点餐。这种现象不只存在于餐饮业,还存在于停车场、发票开具等领域,被称为“霸王条款”。
而相比之下,此次涉案公司不是一般的霸道。
其一,该餐饮公司未告知可以人工点餐,侵犯了消费者知情权;其二,只有扫码才能线上点餐,侵犯了消费者选择权;其三,未经消费者同意非法收集、存储个人信息,侵犯了个人信息权益。这种现象在餐饮业很常见,但很少见消费者起诉维权。北京三中院做出的判决,既给了涉事餐饮公司一个教训,也给其他餐企以警示,并为类似维权行为注入信心。
现实中,尽管商家“强制扫码”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中消协今年6月宣布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对强制关注公众号”消费监督工作,多地消协也发出对“扫码强制关注使用”现象的劝喻,但仍有不少商家顽固不化。究其原因,“强制扫码”获取个人信息可用于精准营销,消费者大多选择了默认,而涉事店铺又往往得不到应有处罚。
虽说舆论的谴责、消协的提醒,也能对部分商家起到警示教育作用,但真金白银的处罚显然更让商家印象深刻。所以,消费者遭遇“强制扫码”,要勇于通过投诉、仲裁、起诉等方式向商家维权;各地司法机关也要像依法对侵权商家做出判罚。另外,各地监管部门也要积极作为。
只有各方共同对“强制扫码”说“不”,才能倒逼餐饮、停车等行业告别这种侵权现象,回归规范化发展。
撰稿/冯海宁(媒体人)
编辑/迟道华
校对/李立军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