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多万工程款拖欠农民喝下农药,什么审计报告如此“难产”
文| 熊志
据中国三农发布报道,最近内蒙古巴林左旗村民王永军反映,2016年,他承揽了巴林右旗政府的一项民生工程,建设污水处理厂部分设施,结果完工五年多了,因为住建局一直不肯出审计报告,迟迟拿不到1600多万工程款。今年7月,他一时想不开服毒。
工程款被长期拖欠,一边是讨债难,一边是干了活的工人不断催债,负债累累的王永军选择服毒,可见是真被逼到了家破人亡的边缘,还好抢救及时,没有酿成悲剧。
既然工程已完工,为何住建部门从中“作梗”?
资料图,图文无关
是项目不合格、不达标,无法通过验收吗?答案是否定的。第三方机构出具了合格证书,上面还有住建局的盖章。之所以迟迟不出审计报告,真正原因很可能是部分既得利益群体阻挠。
据公开报道,新污水处理厂一旦投用,意味着旧的第一污水处理厂正式停运。而旧污水处理厂在住建局旗下,并且员工有编制,新厂投用之后,旧厂领导、员工利益都会受到巨大影响。有人推测,在这层利益关系下,才有了新厂审计报告难产的局面。
如果说审计报告不出,工程款拖着不付,是因为地方财政紧张,还尚能理解。但这家总投资高达数千万元的新污水处理厂,不是政府直接投资,而是引入第三方投资,政府后期补贴运营资金。投资方坚持,政府先出审计报告,他们才能结付工程款。
不管是谁出的资,这都是一项投资庞大的民生工程。若仅仅因为既得利益者的阻挠,就将其长期闲置,让施工方拿不到钱,影响民生稳定,这着实让人匪夷所思。
按理说,在建设之前,相关部门就应该充分规划论证。如果在人员安置等问题上,新旧厂的利益冲突没解决,为何急于上马新厂呢?说的是民生工程,但从当地政府部门的操作来看,毫无民生工程该有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可言。
而从报道来看,王永军为何被逼上服毒自杀的绝路,一点也不“意外”。
工程建设完成,第三方检测也合格,他讨要拖欠的工程款,住建局的那些负责干部,却一直用各种“开会”、“抓紧”、“正在落实”之类的官话敷衍应对,总之就是迟迟不出报告,完全不顾工程承包者和施工工人的处境。
展开全文
当然,当地住建部门的不作为,似乎也没什么奇怪的——住建局作为下属污水处理企业的管理者,又是负责出具审计报告的机构,运动员和裁判身份集于一身,难免可能屁股坐歪,偏袒旧厂。
值得一提的是,在前两年,听说巡视组要前往视察,住建局的领导还主动找到王永军,承诺马上解决问题,让王永军先将污水处理厂运转起来。这一度让王永军产生虚假希望,以为工程款很快就有着落了。然而,等巡视组一走,工程款的事就没有下文了,再去追问又是各种打太极。
巡视前说要给说法,巡视后装聋作哑。在当地政府部门眼里,巡视组到来之际,拖欠工程款的纠纷,似乎是一个不稳定因素,又或者新的污水处理厂,是一项可以展示地方发展成绩的工程。在某种程度上,恰恰是这种唯上的行政思维,将民生工程推向了一个快烂尾的局面。
针对民企、民工被拖欠账款的问题,前不久,多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的通知》特别提到:
加大对拖欠民营企业账款的清理力度,重点清理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拖欠中小微企业账款。审计部门接受民营企业反映的欠款线索,加强审计监督。
资料图
现在,此事经过媒体发酵,这就是一条公开的线索。面对被逼上绝路的农民,当地政府部门应该给一个说法,何时能出审计报告,要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表。此外,工程规划建设过程中,住建部门等相关领导干部,到底有没有失职、不作为,也不妨深入调查,严肃问责。
工程款能否按时结算,关系到施工农民的生计,更关系到地方的形象。民生工程就应该有民生工程的样子,政府部门如果从中作梗,将农民逼上绝路,不合理也不应该。试想一下,如果承揽民生工程,都能落得如此棘手的下场,以后谁还敢去当地投资?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