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女教师自杀后多地开展心理培训:上交心得 不参加罚款
10月31日,郑州一女教师留遗书后跳楼自杀引起关注。女老师在遗书中称,面对学生很想教书育人,但学校的工作、活动、领导的检查,让她像进了“牢笼”,“每天提着最后一口气在工作”。家属透露,事发后校方领导拒不认责,甚至拒绝家属进入校园查看监控。
11月2日,郑州市管城回族区教育局发布通报,该局第一时间协同相关部门成立联合调查组,对该事件进行调查。事件后续值得关注。
女教师自杀后多地周末开展心理培训:不参加罚200元 上交培训心得
“我真的好难过,我觉得自己喘不过气。”
“面对学生很想真的教书育人,但是学校的工作,学校的活动,领导的检查,真的让我们这些没有培训过就直接当班主任的毕业生像入了牢笼。”
“什么时候老师才能只做教书育人的工作?不幸福的老师怎么能教出积极乐观的孩子呢?”
遗书
虽然有部分网友认为“别有隐情”“不至于因写材料而自杀”“让子弹飞一回”,但这也引发了网友对于基层教育负担(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大量讨论与共鸣。师者,是为了传道授业解惑。当教学工作逐渐变成“副业”,教师们的职业理想被剿灭在由层层叠叠的表格织成的密网中。悲剧引发教师群体广泛共鸣:表格多、说明活动多、任务多、检查多,让教师回归教学,为何如此难?
据报道,该事件报道后的第一个周末,也即11月4日-5日,多地开展教师心理健康培训讲座。网传通知显示,某地教师培训必须签到,不签到的每人扣200元,会后写一份培训心得,必须手写签字周一下班前上交。
媒体截图
展开全文
网友不禁感叹道,“真是不长记性啊,用形式主义解决形式主义”、“这么搞,是对女教师之死莫大的讽刺”、“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老师为什么会抑郁”、“让老师们有个满满的属于自己的周末比什么都强!”等。
媒体调查:教师时刻都在忙但不是忙上课 校长什么都在管就没管教学
考上教师编,往往意味着一份体面的工作、一个稳定的“饭碗”,以及受人尊敬的社会身份。这是包括应届毕业生在内的众多择业者的“梦中情岗”,因此带来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式的激烈竞争。然而,不少新入职的年轻教师却发现,原以为自己历经艰辛终于“上了岸”,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
针对这一教育困境,媒体观察者网专栏记者与部分学生家长以及老师进行了沟通,以求找到问题的突破口来改善现状。
“有一周语文老师消失了三天,三天的语文课都变成了体育课。询问原因后,孩子说老师打比赛去了。”小优母亲感到困惑。
小优是南方某市知名小学的低年级学生,对于老师们三番五次参加各机关单位举行的朗诵、演讲、课题研究等比赛,小优父母心有埋怨,却敢怒不敢言。“老师的主业应该是教书,时不时就‘失踪’,我很担心教学质量。”这种担忧焦虑并非孤例,且大部分学生家长会立即转化为实际行动——将学业“基地”向校外培训机构倾斜。
面对家长的担忧和埋怨,同为年轻班主任的小川感同身受又无可奈何。“现在有个很奇特的现象,特别是小学教师,你认认真真备课上课,某些教育主管部门会认为你不思进取;你三天两头不在课堂上,打比赛、参会或要求学生参加各类活动,却被认为是积极上进的。”
除了上课,中午给学生打饭、管理午休,放学带队送孩子,教师的工作远不是只有上课那么简单。如果深入了解一线教师群体的工作详情,会发现教师的工作生活已经和大众的固有印象大相径庭——如今,很多教师已难以坚守在“教学”的主战场。
据一位李老师介绍,“现在各种‘表哥’‘表姐’扎堆,各种会议比赛一轮接一轮。稍微捋顺班级教学后,就像过了新手保护期,各种非教学活动纷至沓来。”
双高双普、平安校园、法治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智慧校园、健康学校、教育装备示范学校、儿童友好学校……这些内容本身与校园建设息息相关,也能通过各种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的形式“校园事、校园毕”,很多老师对此并不排斥。“教书育人,育人也很重要。难的是对应的各种迎检资料——家长的签名回执单、家长代替孩子完成的相关主题手抄报、家长给孩子拍照以供学校存档……”
但近些年,学校的摊子越做越大,越来越多与教学不甚相关的事情摊到了老师们身上,例如创文创卫、家庭燃气安全甚至河湖水塘管理,且同样要求学校开展各种活动、报送相关材料并督导检查评比。
“我觉得某些部门领导现在把教师当成社区干部用,至少我的学校,教务行政化倾向越发明显。比如创文时老师上街打扫卫生,假期当河长塘长去河湖巡逻……”另一位教师告诉我,“因为学校是工作最好贯彻的地方,首先学校不敢不执行,再加上老师普遍文化水平高、材料写得好,很多任务还可以‘嫁接’给家庭,布置给学生和家长去完成。”
有青年教师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表示,自己曾经有一次在凌晨两点被领导打电话叫醒,需要外出做志愿者;此外,由于线上沟通的日益便利,老师们在下班后还常常要应对家长的“信息轰炸”,有的甚至发生在深夜。
还有一方面原因,一些教师的考核机制中,那些对孩子和家庭影响最深远的讲台上的内容,却总是最难以被量化的,往往会被排到末尾。
本末倒置的结果是,高度依赖财政拨款的公立学校和地区教育部门,会更偏向于将各种机关单位布置的任务、各种评定指标,这些凌驾于教师本身教育质量之上。相比于短期冲刺一把既可能获得正面反馈的评奖评优和先进荣誉,教学工作显然属于需要深耕的长期任务,费力不讨巧。
所谓“会教学不如会写材料,抓成绩不如抓比赛”,对于极个别老师来说,与其把学生教好,不如在每个班选一两个学生参加教育部门举办的比赛,“万一学生拿到个国奖,那今年什么都有了”。而新进入赛道的年轻老师,工资低、任务重,若多次看到身边不如自己的同事通过“捷径”获得成功,难免受影响、被“同化”。
东部某学校教师小东直言不讳:“所以老师里面就出现了两拨人,第一拨人为了自己往上爬,为了自己的职称,他可以不管学生。学生好坏,跟他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他只为了自己去拼。另外一种老师呢,就靠良心干活——我职称不要了,我就把我这些孩子们带好。
所以有一些职称很多、光环很大的‘名师’,实际上他的课堂对孩子是不负责任的;另外一种老师则对孩子非常有责任心,但是呢,他也要花精力去应付非教务工作,所以没有办法去拿到那些职称和荣誉,但你说究竟哪一种老师好呢?”
实际上,不能专注于“讲台”已让老师们苦不堪言,更让老师无法理解的是,很多“务虚”工作的优先等级和紧迫度竟然高于教学。同时,校长不仅管不了老师的“不务正业”,自嘲“迎检专业户”的校长也有一肚子苦水。对上,校长要准备好汇报接待,每一项活动都要有方案、有总结,还需要有孩子们参与对应活动的图文材料做支撑,一项检查评估下来,可谓材料十几盒,文图并茂、精彩纷呈。只有档案齐全、资料规范,检查才可能过得了关。对下,校长要时刻督战,像一个“陀螺”般在不同会议中“打转”,领导班子会、中层干部会、班主任工作会、全体教师会,各种学习会和相应的迎检小组,层层布置任务,部分检查甚至还得提前搞模拟演练。
值得一提的是,10月31日,衡水中学在其公众号发布“暂停接待公告”,称为了避免繁重的接待任务对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造成干扰,并结合学校工作实际情况,经学校研究决定,近期不再安排接待和参观。
学校精力就这样花在了这些方面,哪还顾得上教学质量?“风风火火搞形式,认认真真走过场。”一位校长无奈地说,“更难受的是,年龄大些的孩子难道看不出来?有些孩子已经习惯配合学校取景摆拍了。你想象一下,孩子们听着老师在课堂上讲着‘脚踏实地’,看着校园文化写着‘务实而不浮夸,行动踏实而不虚妄’时,他们心底又会怎么想?”
如何减轻非教学负担?教育专家指出深层原因 胡锡进痛批形式主义
据悉,针对教师非教学负担沉重的问题,2019年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被称为减负20条),明确要减掉中小学教师不应该承担的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项,包括减少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社会事务进校园、报表填写工作、抽调借用中小学教师事宜等内容。确保对中小学的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在现有基础上减少50%以上,清理后保留事项实行清单管理。
2020年,教育部等8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精简、严格规范各类“进校园”专题教育活动,有效排除对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干扰。
环球网采访教育专家熊丙奇获悉,他表示落实上述意见,各地都出台了给教师减负的清单,但不得不说,诸多给教师减负的措施,还只停留在文件上。笔者到基础学校调研发现,相比减负20条出台之前,不少中小学教师用于应付检查评比、考核、填表格写材料的时间、精力一点也没有减少。
这些问题的存在具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从2021年推进“双减”后,各地学校都按规定推进课后服务,并要求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班主任教师在校时间明显延长。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有的学校班主任每天在校的时间超过12小时。二是在进校督查检查事项减少后,不少学校对教师实行“痕迹管理”,什么都要教师填写报告,留下凭据、证据,这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包括写材料、做PPT、转发点赞教育部门或学校发布的公号文章、截屏汇报点赞及转发情况等。
毋庸置疑,如果不能给教师减负,也就难以给学生减负,“双减”后实施的课后服务就难以保障高质量、持续推进。
为此,要建立课后服务长效机制,根据课后服务“照看+开展非学科素质课程活动”的要求,通过发挥退休教师的作用及招募兼职教师,来构建更合理的课后服务师资队伍,减轻学校专任教师的负担。
更为重要的是,必须改革对教师的管理与评价体系,进一步淡化行政评价,强化专业评价。中小学要提升现代治理能力,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由教师专业委员会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与贡献,促进教师职业化、专业化发展,而不能用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行政性任务分散教师的精力,以不合理的行政考核要求干涉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
网络大V胡锡进也直指要害,提出无论这位教师是因为什么轻生的,都希望带来触动,基层的形式主义确实该好好治一治了。
新闻多看点:
不仅老师面临难题,学生也是受害者
“课间10分钟圈养”现象严重 开学一个多月后儿童精神科爆满
近些年,网上关于教师的恶评和吐槽逐渐增多,涉及老师的舆情,网民的观点总是泾渭分明。但是,造成这样的局面绝非是老师一个人所致。他们不过是直面家长的最后一环,是一根针,被上面千根线所牵引着。实际上,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老师和家长们本是最统一战线的,除了家长,没有人比他们更希望,自己的学生们能够成人成才。
但在这种氛围下,最终的受害者是谁?肯定是孩子们。
无独有偶,前不久学生面临的一个问题也冲上热搜。山西晋中一名老师发布视频吐槽“课间圈养”现象愈发严重,7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即使是20分钟的大课间,校园里也空空荡荡。但是学生表示也很无奈,“课间时间10分钟拖堂2分钟,提前上课2分钟,上厕所不跑都来不及”。更有甚者,有家长反映连升国旗都在教室看着屏幕。
同时,杭州一些小学生家长也反映了这个问题。据报道,陈女士的儿子就读于市区一所公办小学,老师要求“课间不能下楼、也不能跑跑跳跳、甚至还不能大声说话,有学校在走廊里还装了分贝检测仪”等,陈女士表示,学校里还有老师会巡查看谁下课了在走廊上奔跑,有一次儿子回来说班里有同学被“抓”了,班级因此还被扣了分,班主任就批评了全班同学。
在学校不能跑和跳,不能到操场活动,“圈养”的孩子活动量减少,心理上的疾病如果不能直接关联的话,最直观的身体后果就是“小胖墩”“小眼镜”越来越多。这也不禁让笔者联想起了此前引发关注的另一个热搜——“开学一个多月后儿童精神科爆满”。
一段时间以来,课间10分钟被虚置,成了“寂静的课间”。其中主要因素之一,是学校顾虑课间活动中学生安全问题。以安全为名,弱化甚至取消课间活动,表面上是为学生安全着想,实际上是对学生健康成长权利的剥夺,当然了也给老师带来了压力,需要去看护、检查等。
就此,有央媒央广网呼吁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学生,“圈养”起来养不出身心健康孩子。
(资料来源于海报新闻、南风窗、观察者网、三联生活周刊、环球网、央广网等)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