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国资委力挺!“必要时通过一切可能手段支持”
面对近期万科债券的非理性波动,昨天(11月6日),万科与境内外金融机构举行三季度业绩说明会。深圳国资委在会上表态,如有需要或遭遇极端情况,将通过一切可能的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帮助万科积极应对。
而除了深圳国资委表态之外,深圳地铁董事长辛杰也在会上直言,所谓“大股东将减持万科”,是别有用心的谣言,深铁已备好百亿交易为万科注入新流动性。
“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信号,万科的基本面没有太大的问题,万科也有信心在这轮市场调整周期中安全穿越周期。”业内人士分析,国资如此立场鲜明地力挺企业实属罕见,深圳国资选择与万科共同面对,体现了国资大股东对万科的高度重视,无疑是给过度恐慌情绪所影响的市场各方吃下“定心丸”。
深圳国资委力挺
万科反击“做空”
所有人都在盯着万科。事实上,在这场会议召开之前,这家曾在房地产行业最先喊出“活下去”口号的企业正在面临着信任危机。
上个月底,万科境内外部分债券品种交易出现异动,不仅股价再下台阶,债券也被做空、出现了剧烈波动,引发投资者对公司基本面的担忧。
10月26日,万科的境外美元债突发大跳水。其中,2024年3月到期的5.35%债券每1美元面值下跌7.5美分至84美分,2025年到期3.15%债券下跌9美分至59.2美分,2024年6月到期的4.2%美元债券下跌7.3美分至77.2美分。
同时,10月下旬以来,万科境外美元债到期收益率狂飙,有债券收益率升至50%左右,最高接近60%。到期收益率较票面利率大幅偏离,被市场猜测为万科美元债可能出现抛售的情况。
“金融市场一向是挤兑踩踏的。”有分析人士认为,投资者的悲观情绪一旦蔓延,信任危机扩张下的万科很容易出现更严重的危机,万科此时便需要在短期内扭转资本市场的共识。
尽管万科在10月31日曾针对万科境内外部分债券品种交易出现异动的情况进行了回应,表示公司基本面没有出现任何问题,公司美元债价格出现大幅波动主要是境外市场出现有关公司的不实猜测所引起的市场情绪波动所致。
展开全文
但这样的回应并没有缓解投资者的悲观情绪,11月3日,万科股价一度跌至11.07元/股,创下近8年来新低。
因此有人将11月6日的会议称之为万科不得不召开的信心大会。“在经济下行的时候,再强大的企业,一旦面临不利传闻,都需要及时澄清。否则,就可能出现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局面。”财经评论员刘晓博在其公众号文章里提到,在市场面临困惑的时候,万科高管及其大股东领导一起出来,跟金融机构、投资者沟通,是非常有必要的。
面对近期万科债券的非理性波动,11月6日,万科与境内外金融机构举行三季度业绩说明会。
会上,深圳市国资委表示充分认可和信任万科团队的专业性,万科长期坚持稳健的经营策略和财务政策,具备足够的安全性,并未出现传言所说的财务风险、管理风险。如有需要或遭遇极端情况,深圳市国资委有充分信心、足够的资金资源和工具,通过项目合作、优化股权投资结构、债券认购、协调金融机构融资等一切可能的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帮助万科积极应对。深圳市国资委强调,国资国企有实力也有能力支持万科防范和应对各类风险。
深圳地铁也表示,将坚定与万科站在一起,已准备好丰富的“工具箱”,将根据市场情况进行有序释放以支持万科,包括以市场化、法治化方式,承接万科在深圳的部分城市更新项目,帮助万科盘活大宗资产,为万科注入新的流动性,交易金额预计超过100亿元;同时积极准备,择机购买万科在公开市场发行的债券,提振市场信心。此外,深圳地铁董事长辛杰强调深铁长期持有万科股票的初心不变,所谓“大股东将减持万科”,是别有用心的谣言。
业内人士分析,万科是深圳国资体系的重要成员,深圳国资将万科纳入统计报表范围,万科总资产、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在深圳国资中占比均超三成以上,万科的经营发展对深圳国资具有重大影响。国资如此立场鲜明地力挺企业实属罕见,这说明此次面对来势汹汹的做空势力和市场过度的恐慌情绪,深圳国资选择与万科共同面对,体现了国资大股东对万科的高度重视。更重要的是,深圳国资不仅有鲜明的表态,还有多项具体举措,无疑是给过度恐慌情绪所影响的市场各方吃下“定心丸”。
市场:
股债双涨,当日市值增超80亿
在会议召开之前,万科在资本市场方面便实现股债双涨,当日市值更是增超80亿元。
截至11月6日收盘,万科A上涨已经超过6%,万科港股收盘上涨超7%。上涨幅度明显超过其他龙头房企。
“万科此次会议向市场释放了积极信号,表明公司与主要金融机构和资金方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并且公司领导层、主要股东对公司的未来发展有着坚定的信心。”在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看来,万科股价和债券的上涨原因来自会议释放的积极信号提高了市场对万科的信任度。
这样的市场变化似乎说明了,万科美元债突然大跌的原因诚如万科所言,受市场情绪波动影响所致。
镜鉴咨询创始人张宏伟向记者表示,万科美元债突然大跌和其他的已经“出险”民营房企的股债双杀并不一样。万科的基本面没有问题,万科近期资本市场的表现和大势比较低迷有关,其他的一些房企爆雷明显带动了资本市场情绪,同时,境外资本也利用这个情绪来做空万科。
万科管理层于会上分享了公司三季度最新经营情况,万科依然保持了稳健的财务状况。
融资层面,万科与主要金融机构保持了长期战略伙伴关系,融资渠道仍然畅通。今年1-10月,万科新增融资金额超过850亿,其中境内新增融资平均利率仅3.64%;现金流层面,过去14年,万科经营性现金流始终保持为正,今年在一、二线城市新补充39个优质项目的情况下,万科依然实现了正向经营性现金流。据万科披露,截至3季度末,公司在手资金1037亿,对短债的覆盖倍数2.2倍。年内公司已无境外债务到期,境内待偿还信用债仅3.8亿。
“从万科的现金短债比来看,现金短债比2倍多,更是说明短期内万科是没有还债压力的。”张宏伟指出,应该正确看待企业在当下的经营业绩的来之不易,以及给予行业积极向上的信心,万科在市场调整期下一年仍然有百亿利润的经营结果,应该给予肯定。
值得一提的是,上周四(11月2日),万科发布10月销售公告,实现合同销售金额318.3亿元,同比持平,并连续2个月销售近320亿元,截至1-10月,累计实现合同销售金额3124.4亿元。而从行业数据对比来看,10月百强房企单月销售额同比下降33.5%,近半数百强房企同、环比双降。
郁亮谈行业趋势:
市场恢复需要这三组力量的合力
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在会上表示,感谢深圳市国资委和深铁集团在关键时刻对万科强大、有力、源源不断的支持,对管理团队的长期信任,相信大家携手一道,一定能迈过行业这个关口。他坦言黎明前总是最冷的时候,但还是要对将来有信心。
他表示,万科对市场一直有信心,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能指望政策一招解决所有问题。市场的恢复需要三组力量的合力:能买、想买、需要买。“需要买”方面,住房需求依然庞大,当前市场建设水平显然超跌了,正在蓄积自发修复的势能。“能买”方面,8月以来各地出台了许多支持合理住房需求的政策,给需求释放创造了条件。
目前还存在的难点是“想买”的问题,就是恢复消费者的信心。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行业保持稳定。一个总是出问题的行业,消费者信心很难巩固,保持行业稳定需要市场各方共同努力。恢复信心其次是需要时间,每一轮房地产周期调整,从政策底到市场底,再逐步修复到合理水平,都需要时间。近两年压力大的原因,在于商品住宅建设交付洪峰与销售连续下滑叠加在了一起,但从行业施工情况看,到明年下半年这一叠加过程就能基本结束。
业内:
行业风险仍在
深圳市国资委及深铁表态支持万科,是否意味着万科的风险已经出清?对此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万科短期风波基本过去,但是行业风险还在。
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认为,毫无疑问,万科是一家优秀的企业,在产品质量、经营稳健性、转型带头(长租公寓、物流园区、REITs)等方面,无论是规模、经营质量等,都做到了行业第一。但是,正如管理层所言,一个总在出问题的行业,很难有行业信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能指望一个政策解决所有问题。言下之意,万科的问题,不是万科本身的问题,而是行业固有多年的积弊所导致的。
“当旧模式褪去了,搞不下去了,导致商品房下行,即便万科再怎么稳健,也必然会受到影响。”李宇嘉表示,近期万科的项目也在降价促销,也在抢客户。一旦销售下行了,必然会导致过去扩张时期举借的债务开始紧张、资金链开始紧张,这是无法掩盖和解决的。
行业的寒冬或多或少也在影响万科的销售市场,从数据层面来看,万科前三季度的销售面与经营面双双疲软,劲头不足。
万科2023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1-9月,集团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903.1亿元,同比下降14.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6.2亿元,同比下降20.3%;前9月万科合同销售金额为2806.1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幅度是10.82%。
公开回应舆论可以平复短期风波,但长期经营仍需企业自身“硬”。柏文喜在接受南都·湾财社记者采访时指出,万科要想穿越当前的市场周期,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公司需要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和充足的现金流,以确保在市场下行时能够应对各种风险。其次,公司需要积极调整战略,适应市场的变化,并抓住市场机会,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此外,公司还需要与政府部门和其他合作伙伴保持良好的关系,以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合作机会。最重要的是,万科需要保持对市场的敏锐度和灵活度,及时调整自身的经营策略和投资方向,以应对市场的变化和挑战。
中指研究院企业研究总监刘水同样指出,随着深圳市国资委及大股东深铁的支持,万科近期遭遇资本市场质疑风波将过去,但是房地产市场销售、融资环境依然严峻,行业风险仍然较大,其他房地产企业发生债务违约可能性仍然较大,希望更多的地方政府及机构,积极作为支持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
南方都市报(nddaily)、N视频报道
南都·湾财社记者 孙阳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