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装置引下线暗敷设(防雷装置的引下线主要由明敷于建筑物表面)

作者:堂牧师 分类:防雷装置 时间:2023-10-08 阅读:109

1、1建筑物防雷接地引下线,分布在建筑物内部有多处,除去砼和砌块后相当于巨大的钢铁笼子,雷击电流被水平垂直多根引线分流,对任意局部小范围来说,接近等电位,接地装置附近地面可能会有较强的感应电势跨步电压,但一。

2、建筑物防雷装置引下线的一般规定1引下线宜采用圆钢或扁钢,宜优先采用圆钢,圆钢直径不应小于8mm扁钢截面不应小于48`mm^2`,其厚度不应小于4mm当烟囱上的引下线采用圆钢时,其直径不应小于12mm采用扁钢时,其截。

3、2断接卡并非一定要设置在15~18m 处一般在公共场合,如住宅区,防雷引下线明敷时,应把断接卡设置在1 5~1 8m 处暗敷时,为不影响建筑物的外观,断接卡可设在近地端的墙内一般为距地300~400mm。

4、可以的避雷带可以暗敷设在建筑物表面的抹灰层内,或直接利用结构钢筋,并应与暗敷的避雷网或楼板的钢筋相焊接,所以避雷带实际上也就是均压环高层建筑物直击雷防护强调坚持采用明敷接闪器的基本原则,规定在建筑物的。

5、避雷带能暗敷设的避雷带和避雷针一样都属于是接闪器的一种类型区别在于,避雷针一般是竖直向上的,只在其根部和引下线相连接,一般是明设的避雷带一般是水平或倾斜敷设的根据屋面的倾斜度而定,至少有两个地方。

6、防雷引下线暗敷设焊接面不够,焊口有夹渣咬肉裂纹气孔及药皮处理不干净等现象应按规范要求修补更改漏刷防锈漆,应及时补刷主筋错位,应及时纠正引下线不垂直,超出允许偏差引下线应横平竖直,超差应及时。

7、避雷带采用暗敷其圆钢直径不应小于10mm,扁钢截面不应小于80mm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第422条规定, 引下线应沿建筑物外墙明敷,并经最短路径接地建筑艺术要求较高者可暗敷,但其圆钢直径不应小于10mm,扁钢。

防雷装置引下线暗敷设(防雷装置的引下线主要由明敷于建筑物表面)

8、4防雷引下线暗敷设 建筑物有脚手架或爬梯,达到能上人操作的条件 利用主筋作引下线时,钢筋绑扎完毕 5避雷引下线明敷设 支架安装完毕 建筑物有脚手架或爬梯,达到能上人操作的条件 土建外装修完毕 6避雷网安装 支架安装。

9、所有的接闪器都必须经过引下线与接地装置相连避雷针避雷线避雷网和避雷带都是接闪器2引下线,是从接闪器将雷电流引泄入接地装置的金属导体防雷装置的引下线应满足机械强度耐腐蚀和热稳定的要求3接地。

10、防雷接地的施工质量要求 防雷接地的焊接采用搭接焊,搭接长度应符合以下规定圆钢与圆钢搭接长度不应小于其圆钢直径的6倍,双面施焊当直径不同时,搭接长度以直径大的为准圆钢与扁钢搭接时不应小于其圆钢直径的6倍。

11、另外,考虑引下线均压分流作用,建议在建筑物地下室最底层±00m层转换层及滚球半径高度层增设均压环同时将外墙内外竖直敷设的金属管道及金属物包括供热管电井中金属线管和电梯等的顶端和底端与防雷装置等电。

12、2防雷引下线暗敷设作业架 1建筑物有脚手架或爬梯,达到能上人操作的条件2利用主筋作引下线时,钢筋绑扎完毕3避雷带压顶钢筋下在绑扎时,配合此项工作四操作工艺1接地体安装工艺 按设计图纸尺寸。

13、21建筑防雷装置的引下线采用暗敷设时,其直径不能小于 41Φ6mm 2Φ8mm 3Φ10mm 4Φ12mm 22并联电容器铭牌所标的容量是表示该台电容器的 21有功功率 2无功功率 3视在。

14、钢结构房顶上是否做避雷带,应该根据房屋的用途及房屋所处的地段总之避雷装置是必要的采用标准规定,具体条款信息为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527条除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外,金属屋面的建筑物宜利用其屋面作为接闪器。

15、楼内的电缆桥架等应与其连通竖直敷设的金属管道和金属物体顶端与底端均要与防雷装置连接总干线由基础接地极引出40*4镀锌扁钢至总等电位箱,由总等电位端子箱引出接地支干线至局部等电位端子箱,由局部等电位端子板分配到各。

16、宜使专设引下线的平均间距不大于25m444 防雷装置的接地应与电气和电子系统等接地共用接地装置,并应与引入的金属管线做等电位连接外部防雷装置的专设接地装置宜围绕建筑物敷设成环形接地体445 建筑物宜利用。

17、4 防雷引下线暗敷设1 建筑物有脚手架或爬梯,达到能上人操作的条件2 利用主筋作引下线时,钢筋绑扎完毕5 避雷引下线明敷设1 支架安装完毕2 建筑物有脚手架或爬梯,达到能上人操作的条件。

18、2环基内避雷引下线已预埋 233 避雷引下线暗敷设作业条件 1冷却塔有脚手架或爬梯,达到能上人操作的条件 2利用主筋作引下线时,钢筋绑扎完毕 234 避雷针安装作业条件接地体及引下线必须做完 3 操作要点工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