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自如的“自如术”,对年轻人没有示范意义

作者:堂牧师 分类:通信电源 时间:2023-11-16 阅读:44

“我没有看过格力给我的工资条”“能不能给我一间离您比较近的办公室,我要随时向您汇报”“我哪怕每天什么事都不干,我就看她怎么开会,我听她每天讲什么、做什么,我都觉得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最近,王自如在一次采访中的言论引起强烈关注,“火到没朋友”。

王自如的“自如术”,对年轻人没有示范意义

王自如在采访中的发言引起讨论 《财经郎眼》图

这些话多被解读为王向董明珠表达某种忠诚,甚至是谄媚。其实,董明珠和王自如存在着某种欣赏与仰慕,彼此成就,本是人之常情。个中体悟,只能自知。王自如到底是不是真如所说的那样,并不重要,那是他自己的事。

只是问题在于,王自如在精准投喂“迷弟式崇拜体”的同时,也没忘记教育广大职场年轻人,譬如“刚毕业的年轻人一定要学会心态归零”“一张白纸什么都不会,做事情一定会犯错,公司还要为你犯的错误买单,还有人教你怎么做事,这还不算完,还有人给你发钱,哪有这么好的事”,这就属于典型的好为人师了。

如果注意一下,不难发现,说这话的时候,王自如的身份是悄然转变的:一个仰视偶像的角色,突然摆出一副俯视众生的姿态。他从温软到严正,从如醉如痴到一本正经,一秒钟就切换完毕。这是出于以过来人的姿态引导广大青年向他学习的必要性,潜台词似乎是,他们可以笑我,你们年轻人没资格笑我。

这其实蛮荒诞的。自如式教诲,就像一颗炸弹落入了那些郁郁不得志的职场人的内心深处,特别是在年轻人心中产生了某种刺激性作用。正如新周刊的报道所言:反应最大的,无疑是在职场中焦虑挣扎的年轻人。曾经,他们怀揣着改善世界的美好愿望踏入社会,却在屡遭碰壁后陷入自我怀疑。当年轻人的锐气几乎被现实消磨殆尽,再看到王自如的言行,难免产生幻灭感:质疑他、理解他、成为他,才是出路吗?

王自如是非典型成功人士,这一点不用怀疑。他走的路,真不是一般人能学会的。王自如先前在多个领域尝试生存发展之道,这确实有些“励志”和启发意义,但若要像他那样一门心思围着领导转,唯“领导”是瞻,以“会做人”争取八面玲珑的职场环境,那还是算了罢。

对比一下王自如和孟羽童就非常明显了。即便孟羽童一度成为董明珠的身边红人,但依然会因意想不到的因素而失去某些机会。董明珠也将两人作过比较,“两者不在同一起跑线上,一个刚从学校出来,一无所知(指孟羽童),而王自如经过市场的锻炼,对人生的认识不在一个层面上”。

这句话值得细品。假如一个小白型年轻人到了职场,是选择做王自如还是做孟羽童?很显然,孟羽童肯定缺乏王自如那样的敏于世故的“特质”,恐怕也算不上职场人眼里的样本。孟羽童的离职当然有纸面上的各种因素,包括“在外面做广告”,但都不是根本原因。但在缺乏对“人生的认识”的前提下,年轻人就学王自如之道,能行得通吗?恐怕不仅可能随时演砸,还可能受到同事轻看,甚至厌恶。

对一个想在职场有所提升的年轻人来说,王和孟也许都不是适合自己借鉴的范例。职场中,靠溜须拍马上位的确实不鲜见,但若是“上位”并非刚需,而自身的能力和品性又足以支撑自己的体面地位,何必非要扎进这个“抢椅子游戏”给自己找罪受?换言之,单靠能力吃饭,可能会很累,有时还会遭遇某些不公平待遇,但至少,保持一份刚直,摒弃违背本心的“钻营技”“自如术”,可以让自己更坦然、更无羁。

某种意义上,年轻人并不太需要所谓的“教诲”。因为人生就是不断提升自己段位、不断试错的过程,没有一个人的经历是完美的可供“复制”的,何况所有人的经历各不相同,答案只能自己探寻。在这种情况下,坚持到底或者重新来过,都没问题。当然,职场永远不可能如想象般那样风和日丽,各种压力和风险随时发出考验,调整好心态很重要。在这个意义上,说“刚毕业的年轻人一定要学会心态归零”倒也没什么错。

来源:红星新闻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