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如何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华日报推出15篇评论,一起看看论了啥?

作者:堂牧师 分类:通信电源 时间:2023-11-16 阅读:40

10月23日,江苏省新型工业化推进会议召开。与会人士和社会各界纷纷表示,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持续发力,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展现江苏更大担当作为,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作出更大贡献。

新华日报推出“推进新型工业化系列谈”。今天,随着最后一篇评论的刊发,这组系列评论迎来收官。现将其集纳如下:

1

《“一招鲜吃遍天”的变与不变》

左中甫(10月25日 第3版)

一知名企业曾提出,公司“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实际上,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如果企业安于“一招鲜”、不求“时时鲜”,可能用不了18个月就会跌落顶峰、泯然众企。正因此,“一招鲜”不是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的“一成不变”,而是时时自省、自警、自新的“一直在变”。

荐读|如何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华日报推出15篇评论,一起看看论了啥?

凭借一手“独门绝技”就能“独步天下”,这样的故事不光在影视剧里出现,在产业竞争领域也频频发生。小到一片药、一根绳,大到一台仪器、一套装备,只要产品足够“独”、性能足够“绝”,企业就能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这说明,“一招鲜”在不少时候的确可以“吃遍天”。

南京就有家企业靠工业化生产实验用白鼠年赚数亿元;安徽合肥也有家企业靠开发语音识别产品在全国独占鳌头;浙江温州有家公司主攻医用穿刺针类,年产医用针突破百亿支……这类企业的“一招鲜”,往往“鲜”在独辟蹊径,“鲜”在不断创新,“鲜”在无可替代,因而能够“吃遍天”。

专精特新企业往往都“身怀绝技”。它们是中小企业里的“尖子生”“特长生”,是具有高成长性的生力军。推进新型工业化,需要培育和壮大专精特新企业队伍。我省明确提出,坚持“两手发力”,一手扩增量,引导更多企业聚焦主业、精耕细作,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一手提质量,助力企业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努力成长为“单打冠军”“配套专家”。

“一招鲜吃遍天”,关键在“鲜”,难点也在“鲜”。全力推动新型工业化走在前、做示范,以发展的眼光审视“一招鲜吃遍天”的变与不变,十分必要。

展开全文

一知名企业曾提出,公司“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实际上,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如果企业安于“一招鲜”、不求“时时鲜”,可能用不了18个月就会跌落顶峰、泯然众企。正因此,“一招鲜”不是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的“一成不变”,而是时时自省、自警、自新的“一直在变”。“一招鲜吃遍天”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要不断创新求变,努力保持领“鲜”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练就一身“独门绝技”已属不易,而要走出路径依赖、不断刷新自己,就更需努力。

绳从细处断,冰在薄处裂。产业竞争往往不只是单个企业之间的较量,也是产业链、供应链的系统比拼。如果存在明显短板、关键弱项,某些情况下就有可能被“卡脖子”。尤其是对于大型经济体来说,推进新型工业化不能只靠优势产业“一招鲜吃遍天”,必须是全面的、整体的,要考虑先进性、安全性。只有重视强链补链延链,特别是在最有可能被“卡脖子”的地方取得突破,相关产业才能避免在竞争中陷入独木难支、被动招架的局面。

“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我省拥有1000多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还有众多成长中的专精特新企业。对各类专精特新企业,一方面要大力支持其立足自身和眼前“谋子”,凭借“一招鲜”在细分领域一骑绝尘;另一方面也要引导他们着眼全局和长远“谋势”,积极参与强链补链延链,特别是在关键领域、核心环节早日练成并保持“一招鲜”,充分保障产业链供应链整体安全,合力展现“江苏制造”的硬核担当与实力。

2

《“机”与“危”的辩证法》

孟亚生(10月26日 第3版)

“危”与“机”总是相伴相生的,缺乏把握机遇的主动性,机会就会变成“别人的机遇和我们的危机”。

荐读|如何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华日报推出15篇评论,一起看看论了啥?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是最难掌控但必须面对的不确定性因素之一,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深刻领会这一重要指示,对于我们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战略机遇、推进新型工业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回顾人类科技革命史会看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生是必然的,这是人类努力与进步的结果,但是,科技革命首先在哪个领域发生、在哪个国家出现,往往难以预测;产业变革将以何种形式出现,也难以掌控。过去,青霉素的发现就源于科学家的一次“失误”;今天,人工智能将在哪个环节出现颠覆式革命、将为产业发展带来哪些机遇,人们往往也只是知道大概的方向而难以判断具体的路径。可见,对于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把握住了就是未来发展最大的确定性、最大的机遇,把握不住就是最大的不确定性、最大的危机。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要有足够的乐观。回眸历史,人类已经经历了以机械化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电气化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自动化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及目前正在进行的、以智能化为主要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可以说,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为产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遇,都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都重构了全球发展版图。但是,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觉得科技革命的红利定会天然地降临到我们头上,更不要以为躺平就能赢。恰恰相反,人类历史表明,机遇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科技革命面前,那些有准备的国家往往实现了“弯道超车”,即便是曾经强大的国家,一旦失去了科技的领先地位,很快就会衰败下来。

一个国家的发展如此,一个地区的发展也是这样。前段时间,安徽合肥引起了媒体关注。20年前,合肥的经济总量在全国城市中排在80名之外。然而,截至去年底,合肥的GDP由10年前的4100多亿元增加到1.2万亿元,增幅居全国24个万亿级城市的首位,排名升至第21位,涌现了一大批科技创新企业。这告诉我们,只有积极抢抓机遇、敢于主动作为,真正以创新为使命、视创新如生命、抓创新像拼命,才能闯出新赛道,塑造新优势,破圈勇争先。

必须看到,“危”与“机”总是相伴相生的,缺乏把握机遇的主动性,机会就会变成“别人的机遇和我们的危机”。当前,全球重大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正加速突破,不断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工业发展范式。从我省看,新技术催生新供给、新产品、新业态、新产业,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开辟出巨大空间;智能制造不断削弱劳动力因素在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影响,有利于解决劳动力减少的问题。这些机遇抓住了,新型工业化就会迎来新的局面。

华为经常讨论的是“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比尔·盖茨说,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这提醒我们,要把握“危”与“机”的辩证法,时刻保持忧患意识,既要防范眼前的危机,解决“近忧”,又要探索长期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变化,深谋“远虑”,不断创造新的发展成绩。

3

《把握好新型工业化之“新”》

袁媛(10月27日 第3版)

把握新型工业化之“新”,不仅要用系统思维扎实推进各项重点任务,也要运用辩证思维找到抓手、重点突破。

荐读|如何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华日报推出15篇评论,一起看看论了啥?

高标准规划建设43平方公里的紫金山科技城,构建“中字头”国家队为中小企业智改数转“把脉”,定制化建设2万套人才公寓……在南京市江宁区,一系列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政策措施正在落实。江宁区的实践是江苏省向“新”而行的一个缩影,全省上下正以更大力度推进科技创新、更深层次深化改革、更高水平扩大开放,践行新型工业化新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作为“关键任务”,新型工业化具有全局意义,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科技创新、产业安全、绿色环保、对外交往、人才建设、社会治理等方方面面。把握新型工业化之“新”,不仅要用系统思维扎实推进各项重点任务,也要运用辩证思维找到抓手、重点突破。

新型工业化之“新”,关键在哪里?不妨看这样一个故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德国大众集团的桑塔纳汽车进入中国市场,成为明星产品。时过境迁,今天,中国的电动汽车远销欧盟,德国大众集团作为汽车技术的领跑者,也开始把目光放在和中国电动汽车企业的技术合作上。究其原因,在新能源汽车的新赛道上,老牌车企积累的“技术壁垒”已被新兴车企“弯道超车”,技术优势时移势易。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技术突破不断涌现,让工业化成为一个没有“完成时”的进程。“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推进新型工业化,“新”的关键仍然是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现在制约我们发展的一些问题,就可能迎刃而解。比如关键技术遭遇“卡脖子”,倒逼我们在相关技术攻关和产业发展上加速突破。华为公司在遭遇制裁的情况下,仍然成功推出广受市场欢迎的5G手机,足以说明只有在科技自主创新上求变革求突破,才能确保产业链安全稳定。又如,我国面临生育率下降、人口老龄化加重等问题,加之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不能再依靠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发展模式。解决的方法,仍然是向科学技术要答案,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变过去的“人口红利”为“人口质量红利”。

局部突破,离不开全局推动。科技创新不是某个部门、某类行业、某些企业的事情,而是与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密切相关。如何在孩子心中种下创新的“种子”?如何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如何把产业和科教资源“势能”转化为科技创新“动能”?回答这些问题,要求我们以新型工业化目标为引领,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用全社会的全面创新助推科技创新,从而推动我国工业化进程始终与世界潮流同频共振,实现工业化的“日日新”。

当前,全球重大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正加速突破,我国正处在工业发展由大变强的重要关口,江苏作为制造大省、科教大省、经济大省,必须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把新型工业化之“新”更多体现到依靠新技术激活新动能上,体现到拓展新领域开辟新赛道上,体现到增创江苏工业发展新优势上,切实扛好江苏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大责任,为全国发展探新路,提供强支撑。

4

《把握机遇创造更多“高端嵌入”》

陈立民(10月30日 第3版)

新兴领域没有先例可循,没有模板参照,很多时候考验的就是我们的判断力甚至是决断力。从“追赶者”到“领跑者”,我们必须把握机遇、主动作为,不遗余力在更多“高端嵌入”中创造新的竞争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

荐读|如何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华日报推出15篇评论,一起看看论了啥?

新能源汽车、重载电动卡车、智能充电桩、太阳能背包、便携式户外电源……在第134届广交会上,琳琅满目的新能源展区成为名副其实的“明星展区”。了不起的“新三样”,折射出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逐渐成为拉动我国外贸增长的新引擎。

经济学中有一条著名的“微笑曲线”:产品价值链可划分为上中下游,研发与设计为上游、制造与组装为中游、销售与品牌为下游,越靠近上下游,产品附加值越高。在这条曲线上,中国制造长期处在附加值最低的生产制造环节,话语权和标准制定权亟待提升。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制造业价值链,垂直化分工体系加速瓦解,为我们向“微笑曲线”两端攀升,摆脱“低端锁定”、实现“高端嵌入”带来更多机会和可能性。

“高端嵌入”,要瞄准“高端”。过去,中国汽车大多“贴牌制造”,现在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从电池到整车制造,车企正告别“代工模式”,跻身产业链中高端。过去,中高端手机市场被一些跨国公司把持,近年来,以华为、小米等为代表的国产手机品牌表现亮眼,特别是前段时间华为新机的发布,掀起了国产高端手机抢购热潮。高端定位、高端发力、高端推进,是我们拉动产业全链式向“微笑曲线”两端攀升的必由之路。

“高端嵌入”,要稳步“嵌入”。如何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经贸环境下,把握好低端和中高端产业之间的平衡?“两条腿走路”,是当前亟待破解的难题。一方面,应主攻产业链核心环节和价值链高端环节,从技术链高端嵌入,从产业链前端植入,以高端要素的“聚沙成塔”带动和促进产业链在全球价值链上的跃升。另一方面,对中低端产业也要有序引导、调整布局,通过技术改造升级催生新产品和新服务供给迈向高端。比如,在新的技术加持下,传统纺织业、化工业,也能在功能、环保、设计、品牌等多个方面不断向中高端转型升级。

就我省而言,经过多年努力,特高压设备、晶硅光伏、风电装备等产业链基本达到中高端水平,但不少产业仍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环节,产业体系不“高”不“稳”现象仍较为突出。同时,产业链还面临中高端向发达国家回流、中低端向一些发展中国家分流的两头受挤压力。如果不能及时识变、应变、求变,不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把握机遇创造更多“高端嵌入”,就会陷入战略被动,甚至错过整整一个发展机遇期。

创造更多“高端嵌入”,要积极作为、敢于决断,紧紧抓住产业新赛道稍纵即逝的“机会窗口”。2016年理想汽车在考察很多城市后,选择与常州市武进高新区洽谈,当时企业介绍时只有3张PPT,常州市果断引进、全力扶持,投入大量资金,仅用半年时间就帮助企业建成了一个面积50万平方米、可年产1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工厂。目前该企业订单迅速增长,已经成为当地重点企业。新兴领域没有先例可循,没有模板参照,很多时候考验的就是我们的判断力甚至是决断力。从“追赶者”到“领跑者”,我们必须把握机遇、主动作为,不遗余力在更多“高端嵌入”中创造新的竞争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

5

《要做好“断舍离”文章》

韩宗峰(10月31日 第3版)

传统产业焕新,也要借鉴果树剪枝,做好“断舍离”文章,加快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向技术工艺高峰攀登。

荐读|如何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华日报推出15篇评论,一起看看论了啥?

经济学家喜欢用种树来妙喻产业培育。对果树来说,定期剪除弱枝和交叉枝等,能够避免茎叶过长、与果实争夺养分。传统产业焕新,也要借鉴果树剪枝,做好“断舍离”文章,“断”粗放式发展模式,“舍”低端落后产能,“离”以高能耗高物耗和低价格竞争为主的老路,加快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向技术工艺高峰攀登。

“断”粗放式发展模式。相同经济产出背后,可能是不一样的环保、资源代价,不一样的民生、就业效益。不少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发展之路表明,低附加值产业是不可持续、缺乏竞争力的。我们已走过产业无序发展阶段,不少生产要素成本有所提高,如果不主动“断”掉粗放发展模式,很多低附加值产业链将面临竞争力衰减等问题。反之,往往能够以小体量展现大作为。全省县域面积最小、四面环江的扬中,成功跻身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前列,离不开当地在提高经济“亩产量”方面的努力。人多地少资源不足是江苏现实省情,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变过去粗放发展模式,努力提高土地等资源配置和产出效率,以最小资源环境代价获得最大产出效益。

“舍”低端落后产能。产业发展的自然资源、政策资源等是有限的,做好“舍”文章,有利于防止低端落后产能挤占有限资源、抑制中高端产能扩张。“两山论”发源地浙江余村曾依靠“石头经济”迅速致富,但该村生态环境也因低端落后产业饱受冲击,甚至山变“秃头光”、水成“酱油汤”。村民们痛定思痛决定关停矿山、水泥厂,才造就了余村农文旅经济的风生水起,最终完成产业蝶变、“靠着空气能卖钱”。没有关停矿山的“高明之举”,何来旅游经济兴旺发达?有的地方“舍”低端落后产能力度不够,不仅影响了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还付出了不小资源环境、群众健康代价,甚至有些地方因违规生产而造成安全废弛、事故频发,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离”以高能耗高物耗和低价格竞争为主的老路。江苏面临人均环境资源紧张、土地开发强度高等特殊省情,高能耗高物耗不可持续。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看,江苏拥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产业基础坚实、科教资源丰富、营商环境优良、市场规模巨大等优势,产业发展具备高质量发展势能,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具备向高端攀升基础;从全国区域竞争格局看,各地都在传统产业上高位嫁接,在新兴产业上抢滩占先,在未来产业上前瞻布局,高能耗高物耗往往意味着低附加值、低竞争力。江苏要抢占未来竞争高地,重塑产业发展优势,必须要做好“离”文章、避免走产业发展老路。

今天,产业发展不能再简单以规模为王、以产量论英雄,要做好产业发展“断舍离”文章,大力推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不断夯实自身产业经济根基。当然,“断舍离”不等于要抛弃传统产业。我们要辩证看待产业和产能,如铝制品生产是高耗能行业,但由于其质量较轻等特性,其在应用中却是“节能明星”,且随着技术、工艺进步,相关产品能耗呈下降趋势,因而界定相关产业是否属于高能耗产业时,需要以发展眼光看待,从产品全生命周期考量。同时,传统产业并不意味着落后产能,轻工、纺织、化工、机械加工等是我省传统优势产业,评价其是先进还是落后,要看产业是否处于价值链高端、是否能跟上技术革新,而不是以时间早晚为依据。我们要在全面客观看待的基础上,避免简单对一些传统产业进行“断舍离”。

6

《强化“集群思维”》

杨丽(11月1日 第3版)

经济学家常把龙头企业比作一棵大树,而把产业集群比作森林。一家企业发展得再好也无法代表地方产业的全貌,一条产业链就算再完整也无法支撑起稳定安全的产业生态,聚企成链、集链成群才能形成创新发展的“茂密森林”。

荐读|如何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华日报推出15篇评论,一起看看论了啥?

一人不成众,独木不成林。经济学家常把龙头企业比作一棵大树,而把产业集群比作森林。一家企业发展得再好也无法代表地方产业的全貌,一条产业链就算再完整也无法支撑起稳定安全的产业生态,聚企成链、集链成群才能形成创新发展的“茂密森林”。

“集群思维”,就是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变“单打独斗”为“协同攻坚”,通过产业链、供应链的高效配合和协同创新,统筹一项项要素资源,联通一家家企业、科研院所,串起一条条产业链,形成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协同效应,不断增强产业发展的创新力、竞争力和生命力。以“集群思维”促产业发展,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产业集群发展状况也成为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无锡探索“产业集群+特色园区”模式,大力培育物联网、生物医药、高端纺织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徐州打造以“工程机械产业”为首的“343”创新产业集群体系,不断提升巩固“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地位;从科技研发到城市布局,常州全力打造“新能源之都”,形成整车、动力电池产业链全面发展的新业态……放眼当下,我省各地正通过协同创新、集群攻坚,合力打造科技创新“生态圈”,持续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同时也应看到,有的地方的产业集群存在同质化、“集而不群”等现象,科技、人才、金融、数据等各类生产要素难以形成有效协同,对此,仍需进一步强化集群思维、提升集群效应,筑牢高质量发展支撑。

强化“集群思维”,应跳出一域看全局。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障碍、资源要素流通中的堵点,需要从顶层设计上一一解决、做好统筹安排。需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充分激发经营主体活力,促进资源要素的高效运转和深度融合。同时,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推进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做好科技项目孵化、科技成果转化“一条龙”服务,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成长摇篮”。

观棋,心有全局;落子,精细布局。强化“集群思维”,不仅要有全局思维,还要立足当地实际。产业集群建设不能盲目追风,不能做“无米之炊”,应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因势利导,从地方的自然资源、产业基础、文化基因和区位优势等出发,挖掘利用当地资源,赋予产业集群特色优势。如果不顾及当地基础条件、产业特色,盲目跟风布局所谓“新兴产业”,这样的“大呼隆”很容易以“烂尾”告终。近年来,少数地方的深刻教训一再警示我们,应慎重规划缺乏资源支撑的产业集群,避免同质、重复建设。

产业集群要真正发挥“集群效应”,还需强化分工协作的“角色思维”。每个“角色”分工不同,各负其责又相互配合,才能真正发挥团队力量。一方面,应发挥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科技任务攻关中的战略引擎作用,又要发挥中小企业“专精特新”的独特优势,让大中小企业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上各司其职、各展所长,最终取得“1+1>2”的效果。另一方面,促进龙头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等各类主体相互之间联结共生,通过跨区域布局和深层次的协同机制,共同开展关键技术研发等工作,助力产业成链成群、结出“累累硕果”。

7

《“要想富,先修路”新解》

魏晓敏(11月2日 第3版)

同样是“适度超前”,传统基建和新基建既有相同之处又有着明显不同。针对技术发展生命周期短、代际演进快的特点,新基建的“要想富,先修路”就必须强化前瞻性思维,在进行可行性研究的时候,要充分尊重技术专家行业专家的意见,避免“建成之日”就是“落后之时”。

荐读|如何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华日报推出15篇评论,一起看看论了啥?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老少皆知、耳熟能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格局实现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村通公路”“县县有高速”“一小时交通圈”等深刻改变了城乡面貌,便利了百姓生活,大大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今天,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要想富,先修路”的理念依然具有现实指引意义:数字基础设施就是未来之路,必须全方位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一路通,百业兴”,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很强的先导作用。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多次强调在新基建领域也要重视“要想富,先修路”。但也要看到,同样是“要想富,先修路”,建交通基础设施和建数字基础设施,有着不同的解法。“要想富,先修路”意味着要“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同样是“适度超前”,传统基建和新基建既有相同之处又有着明显不同。比如,传统的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使用寿命以几十年、上百年计,但数字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更新频率非常快。针对技术发展生命周期短、代际演进快的特点,新基建的“要想富,先修路”就必须强化前瞻性思维,在进行可行性研究的时候,要充分尊重技术专家行业专家的意见,避免“建成之日”就是“落后之时”。

再比如,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中,投资拉动经济发展路径清晰。就拿城市交通建设来说,将地铁修建至待开发的空地,然后通过地铁带来商业、居住、客流,相关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收益最终会反哺前期的基建投入。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盈利”模式却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有专家认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一场“摸不到石头的过河”。言下之意,这一阶段会存在一个试错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在新基建领域落实“要想富,先修路”,必须深入调研、科学预判、审慎决策。

这几年,全国各地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上可谓百舸争流、千帆竞发。内蒙古、贵州踩着“东数西算”工程鼓点,正在不断改变新时代的数字经济版图。贵州先后吸引苹果、华为、腾讯、中国移动等巨头,将数据中心落户贵安新区。如今,贵州数据中心集群效应明显,数字经济增速连续5年排名全国第一,被誉为中国大数据“硅谷”。江苏是经济大省、工业大省,但不容忽视的是,在数字经济建设发展上仍然存在“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的问题。只有读懂“要想富、先修路”的要义,以新思维求新解,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不断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江苏新型工业化的支撑才能更坚实更强劲。

8

《把资源“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

杨丽(11月3日 第3版)

一个地方的资源禀赋好,占据先天优势,发展的潜力就大。如何把资源“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则需要立足资源禀赋,发挥主观能动性,顺应大势、聚焦市场、紧扣问题,做好转化文章。

荐读|如何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华日报推出15篇评论,一起看看论了啥?

从十多年前的茫茫荒滩到如今的港产城融合新城;从临港而生的产业布局,到向海而兴的产业链条……南通依托滨江临海的资源禀赋和扎实的产业基础,坚持江海联动、港产融合,加快布局现代海洋产业,推动通州湾新城加速崛起。通州湾的蝶变正是江苏把资源“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的生动缩影。

天时地利,得“势能”者,抢占发展先机。“势能”其实就是各地的资源禀赋,包括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环境生态、人口状况、历史文化等。无论是企业落地成长,还是产业发展壮大,都具有较强的根植性,需要依赖于一定的资源禀赋支撑。一个地方的资源禀赋好,占据先天优势,发展的潜力就大。如何把资源“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则需要立足资源禀赋,发挥主观能动性,顺应大势、聚焦市场、紧扣问题,做好转化文章。

江苏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带,地理位置优越,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厚实、科教资源丰富、各类人才云集。同时也要看到,我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能力相对不足,科技与产业“两张皮”问题依旧存在,科教实力还没有充分转化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优势。把资源“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我省还有不少潜力和空间,仍需要在科技创新、深化改革、激发人才活力等方面发力。

科技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如何发挥这个杠杆作用,关键在于能否找准科研资源转化利用的“支点”。对我省而言,当前要集中优势资源实施一批企业主导的科技攻关项目,推进产业链关键技术难题协同攻关,特别是在关键材料、基础元器件、基础软件和重大技术装备等领域,有针对性地布局一批中试和测试验证平台,把科教“长板”引向创新、植入产业,将更多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资源要素再多再好,不流动不畅通,还是“一潭死水”。深化改革,让资源要素真正流动起来,才能点燃发展“引擎”,创造更多价值。要积极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持续完善土地、能耗、排放等各类要素市场制度,加快数据等新型要素市场培育,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让各类商品和要素资源充分畅通流动,让各类经营主体竞相发展。同时,深化“1+3”重点功能区建设,立足各板块资源禀赋,更好发挥比较优势,不断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形成合理分工、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工业化格局。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江苏工业发展到今天,靠的就是有一大批筚路蓝缕、锐意进取的企业家、科研人员、产业工人;面向未来,我们更要依靠创新创造的人才队伍。一方面,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国家战略需求和我省发展实际,选树、培养更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等,吸引更多留学人员和海外人才来苏创新创业,支持人才向科研高峰攀登;另一方面,要面向“1650”产业体系,大力培育紧缺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鼓励人才向实体经济扎根。通过加快形成具有独特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使人才的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

乘势而上,善作善成。我省充分释放产业振兴之势、能级跃升之势、政通人和之势,千方百计把资源之“势”转化为发展之“能”,全方位提升产业创新能级、平台载体能级、发展环境能级,定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9

《推进制造业“数字换脑”》

袁媛(11月6日 第3版)

“智改数转”需要“两条腿”走路。制造企业如果只注重“机器换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就会严重“瘸腿”,轻则错失机遇、落后于人,重则遭遇“卡脖子”、受制于人。对制造业大省江苏而言,帮助制造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数字换脑”,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生存题”。

荐读|如何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华日报推出15篇评论,一起看看论了啥?

“挖掘机销量”,是观察经济运行的微观指标之一;反映挖掘机开工情况的“挖掘机指数”,也成为经济活力“晴雨表”。徐工集团有一个类似的“徐工指数”,通过分析各类工程机械设备的开工时间、开工区域、油耗等大数据信息,为宏观经济研判和企业运营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前不久,在徐州市举办的首届工程机械技术创新大会上,依托“徐工指数”的“工程机械市场指数”工作机制正式启动,徐工集团“数字换脑”的成果将惠及更多主体。

数字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将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核心动力。我省“智改数转”行动计划实施两年来,越来越多企业正由“智变”走向“质变”。但一些企业“智改”与“数转”的进度并不一致。“智改”侧重硬件上“机器换人”,一批企业通过生产线智能化改造,实现了降本增效。而“数转”强调软件层面“数字换脑”,需要企业加强系统集成应用,充分发挥生产经营数据的价值。在这方面,不少企业正遭遇瓶颈。有的企业体量有限,无力建立完善的数据生态体系;有的工业软件依赖国外授权,不仅价格昂贵,安全性也难保障。

“智改数转”需要“两条腿”走路。制造企业如果只注重“机器换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就会严重“瘸腿”,轻则错失机遇、落后于人,重则遭遇“卡脖子”、受制于人。对制造业大省江苏而言,帮助制造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数字换脑”,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生存题”。

一方面,让数据流通起来,可以发挥更大价值。聚焦微观、具体事项的数据,往往只能解决“战术”层面的问题;而让海量数据“动起来”形成大数据,则能为解决“战略”问题提供有力帮助。比如,徐工集团后方专家曾根据监测预警,为远在西藏的挖掘机解决发动机“高原反应”问题。以数字技术提升服务能力值得赞叹,而数据汇总形成的“徐工指数”应用范围更为广泛,是帮助企业决定研发方向、市场策略,帮助政府制定战略规划、实施方案的决策利器。更重要的是,跨领域数据一旦关联起来,参考价值更高,可以有效帮助决策者、管理者实现“一叶知秋”。让数据更“有为”,我们要发挥政府、行业协会引导和企业主体作用,把公共数据和企业数据、市场数据、社会数据进一步贯通起来,为制造业提供更多数字服务产品。

另一方面,让服务商成长起来,为制造企业提供“它山之石”。制造业“数字换脑”有“数”更要有“智”,实现上云、用数、赋智服务的普惠性至关重要。省知识产权局联合多部门发布的《工程机械知识产权蓝皮书(2023)》,为企业破除“创新者窘境”提供了帮助。鼓励龙头企业发挥牵引作用,培育优秀“智改数转”服务商,还需针对其痛点难点堵点,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同时,针对制造业企业在“数字换脑”中的安全担忧,还要大力支持国产工业软件开发、迭代,抓住机遇实现安全“换脑”。我省科教资源丰富,制造业门类众多,应拿出“真金白银”“真招实策”,引导国产工业软件开发商脚踏实地投入自主技术研发,坚持与制造业企业共同打磨产品,实现“软肋”变“铠甲”的突破。

10

《谨记“无科技、不工业”》

胡波(11月7日 第3版)

6年前,“圆珠笔之问”激起了众多中国企业集体攻坚的热情,成功破解了“圆珠笔球珠”的制造难题。如今回望来路,“圆珠笔球珠”只是个“芝麻粒大”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上升的形势之下,唯有着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升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不断在创新投入和产出上取得新突破,更好推进新型工业化。

荐读|如何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华日报推出15篇评论,一起看看论了啥?

6年前,我国拥有3000多家制笔企业、20余万从业人口,年产圆珠笔400多亿支。尽管如此,我们却造不出一粒小小的“圆珠笔球珠”。“圆珠笔之问”问出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也让人们对“无科技、不工业”有了深深的领悟。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有了很大发展,但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依然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克服的短板。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提升全球竞争力,必须谨记“无科技、不工业”。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也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深入进行,为后发国家的科技追赶超越和世界科技竞争格局的重塑提供了重要机遇。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江苏制造更要把握历史机遇,推动“制造大省”向“智造大省”转变。

加快科研体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四个走在前”的重大任务,其中第一个就是“在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在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必须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体系,以省产研院为代表的产学研用对接融合体系,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牵引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体系。有了完善的科研体系,才能更大力度推进科技创新,有效发挥科技的牵引和筑基作用,引领和支撑工业企业创新发展。

提升政策支持力度。聚焦更好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推动科技赋能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着力推进向工业科技要产能。积极落实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不断加大工业领域科技创新投入,将支持和引导企业加大投入,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创新平台建设等作为工业领域科技支出的重点方向。最近,南京市正在修订《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提出科技成果在市内转化获得的收益用于奖励研发团队的比例不低于80%,引导激励科技成果优先在宁转化。

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科技人才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来源,是科技进步的核心要素,直接关系着国家科技发展潜力。在国家科技竞争中,隐性知识对科技的发展、突破及形成科技优势具有关键作用。高水平科技人才是隐性知识的重要载体,是推动科技追赶并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

6年前,“圆珠笔之问”激起了众多中国企业集体攻坚的热情,成功破解了“圆珠笔球珠”的制造难题。如今回望来路,“圆珠笔球珠”只是个“芝麻粒大”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上升的形势之下,唯有着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升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不断在创新投入和产出上取得新突破,更好推进新型工业化。

11

《稳心留根,竞逐新赛道》

陈立民(11月8日 第3版)

面对发达国家技术限制和后发国家的低成本竞争“双重挤压”,我们要采取积极措施,一企一策、稳心留根,想方设法留住先进制造能力和产业链关键环节。

荐读|如何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华日报推出15篇评论,一起看看论了啥?

多地元宇宙产业发展动作频频,一个个项目争相落地;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多家车企借此机遇推动产业升级……今年前三季度,我省工业经济发展企稳向好,高质量发展动能强劲。同时,经济运行中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和内部需求依然不足的挑战仍然存在。面对发达国家技术限制和后发国家的低成本竞争“双重挤压”,我们要采取积极措施,一企一策、稳心留根,想方设法留住先进制造能力和产业链关键环节。

经济学的“雁阵理论”认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拥有不同的“产业势能”,产业在不同“产业势能”国家之间实现梯度转移,是全球产业转移中的常见现象。近年来,一些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企业向低成本国家迁徙,某种程度上正是这种梯度转移的反映。一些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外迁,为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腾挪出更多发展资源和空间。对于部分企业外迁,必须辩证看待,趋利避害,既理性应对,顺势而为,又积极有为,稳心留根。

产业链供应链是企业的绞合和连接,就像一条河流。企业尤其是关键节点上的企业就像河道上的“闸门”,既可以保证河流畅通,也能调节水位,决定产业链供应链形态。因此,能否在防范化解产业“空心化”风险的同时,利用好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留住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根”,对我们推进新型工业化、朝着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迈进至关重要。

稳心留根,重点在优化国内产业链布局,竞逐高端赛道。初加工等中低端环节“迁出去”,研发设计、品牌培育等高端环节必须保留住,并通过品牌化、数智化、绿色化等方式重塑竞争优势,强化我们在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的主导性与不可替代性,加强产业承接地对国内核心环节的依赖性。同时,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在新型工业化赛道培育先发制人的新优势。

稳心留根,核心是稳预期强信心,留住未来发展的根本。在市场需求不旺、成本上升较快、融资难度加大的情况下,消除企业顾虑,提升投资意愿,提振发展信心,关键在于稳定发展预期,增强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一方面,要强化已出台政策的落地落实,针对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一企一策”纾困解难;另一方面,要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破除各类隐性壁垒,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夯实各类经营主体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规则基础,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江苏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1/8、全球4%,“江苏制造”不仅是“中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工业版图中也占有重要一席。稳心留根,我们既要苦练“内功”,以我为主高质量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又要勤修“外功”,引导外资优先投向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制定鼓励跨国公司在江苏设立总部型企业的政策,从全球视野布局产业链供应链建设,朝着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高地加速迈进。

12

《为中小微企业破除“成长烦恼”》

韩宗峰(11月9日 第3版)

放眼市场各个领域,每个大产业、大企业背后都有大量中小微企业支撑着供应链技术链,中小微企业能力是否跟得上,直接影响行业之间的协同创新、融通发展和产品质量。这提醒我们:推进新型工业化,“抓大不能放小”,要帮助中小微企业破除“成长烦恼”。

荐读|如何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华日报推出15篇评论,一起看看论了啥?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大企业毫无疑问是主力军,但与之配套的中小微企业同样不容忽视。放眼市场各个领域,每个大产业、大企业背后都有大量中小微企业支撑着供应链技术链,中小微企业能力是否跟得上,直接影响行业之间的协同创新、融通发展和产品质量。这提醒我们:推进新型工业化,“抓大不能放小”,要帮助中小微企业破除“成长烦恼”。

我省中小微企业众多,不少“专精特新”企业处于基础性、关键性、战略性行业领域,对推动新型工业化大有裨益。它们直接面对市场,能够更加准确把握市场特点和需求变化,往往能最先捕捉到创新发展机遇。然而,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不少中小微企业因体量和技术局限,处于产业链依附地位。数据显示,中国中小微企业生命周期平均寿命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平均水准。

当前,我国工业经济仍处于恢复增长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我省中小微企业面临诸多亟待破除的“成长烦恼”。比如,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难题仍有待解决,尤其是一些新型工业化企业、“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虽然研发经费普遍高于规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但自身生产规模小、发展基础薄弱、抵御风险能力较弱,金融机构放贷融资意愿不足,导致企业“想做转型没资金、维持现状没出路”。有的中小微企业集群特色不明显、质量效益不高、发展战略和思路不清晰,导致其产品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难以向中高端攀升进阶。再如,有的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实力整体偏弱,一遇原材料波动、市场疲软等变化,利润空间就被严重挤压,生存都困难,遑论转型发展、做大做强。

各地需进一步加大减税降费等政策支持力度,强化对此类中小微企业贷款激励,定向引导金融活水“精准滴灌”,既要重点针对基本面向好但有融资困境的企业,又要推动普惠金融惠及行业本身。此外,中小微企业“成长的烦恼”具有多样性,针对特色不明显、抗风险能力弱的中小微企业,要为其找病灶、查病因、开良方,引导其特色化发展,在做强自身特色的同时强化企业抗风险能力。一些“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价值更体现在专利、技术成果等无形资产上,对相关知识产权的保护尤为迫切,因而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防范企业无形资产的流失。

在今天看来不足为奇的一些中小微企业,也许就是驰骋在转型之路上、对新型工业化颇有助益的“种子”选手,这个成长之路,也是烦恼被去除、困境被破解的过程。“疾风知劲草”,当市场风浪袭来,考验的不仅是中小微企业,也考验企业所处经营环境和政策环境、市场生态,考验我们为诸多中小微经营主体破壁清障、灌溉滋润的能力。

13

《未来产业决定产业未来》

魏晓敏(11月13日 第3版)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纵深推进,未来产业呈现更加明显的“先行者优势”与“后入者锁定”特征。先发者在技术、人才、知识产权、产品标准等方面率先突破后,往往会赢得显著的“身位优势”,后发者则可能“一步慢、步步慢”。

荐读|如何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华日报推出15篇评论,一起看看论了啥?

北京出台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着力推进“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制造”三大领域优质产业资源聚集;苏州发布关于加快培育未来产业的工作意见,要求到2035年,未来产业总产值力争突破万亿元;宁波印发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方案,提出率先将宁波打造成为未来产业创新引领区、场景应用示范区、融合发展先行区……近段时间以来,全国多地纷纷出台发展未来产业相关文件,未来产业成为各地发力经济、谋划长远的重头戏之一。

从时间维度看,产业可分为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传统产业形成于经济发展早期,具有一定历史传统和市场基础;新兴产业是在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兴起的,通常以高新技术为基础;未来产业,则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能够引领重大变革的颠覆性技术及其新产品、新业态所形成的产业。“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这“三大任务”,是江苏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攻方向。虽然未来产业目前还处在培育孵化阶段,但其潜力巨大,未来有望形成全球经济新的增长极并驱动经济社会变革式发展。可以说,发展未来产业已成为牢牢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关键。

“用明天的科技锻造后天的产业”——这不仅是对未来产业的描述,更展现了人们对未来产业前沿性、成长性、战略性等方面价值的综合认识和考量。今天的未来产业,很可能就是明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后天的支柱产业。以深圳海洋产业为例,自2013年被当地列入未来产业以来,到2016年增加值达382.83亿元,再到2018年升格为战略性新兴产业,2021年海洋经济产业增加值达593.80亿元。此外,未来产业在快速成长过程中还将深刻改变产业体系的底层技术逻辑、提升产业高级化程度,引领传统产业走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发展未来产业是一场时不我待的“竞速跑”。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纵深推进,未来产业呈现更加明显的“先行者优势”与“后入者锁定”特征。先发者在技术、人才、知识产权、产品标准等方面率先突破后,往往会赢得显著的“身位优势”,后发者则可能“一步慢、步步慢”。在安徽合肥,针对类脑科学等国际科技前沿热点边布局边研究、边建设边产出,“沿途下蛋”摘得多项重大科技成果。面对空前激烈的竞争,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是更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一环,也是牢牢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关键。

发展未来产业也是一场考验耐心的“马拉松”。未来产业具有孵化过程的不确定性、支撑技术的多迭代性,决定未来产业布局是一道不同于传统产业布局的“创新题”,需要“走一步、看三步”。现阶段,各地在布局未来产业时,纷纷从各自不同的产业基础和资源出发,加以培养和孵化。例如,上海在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材料这五大方向,前瞻布局16个领域的未来产业;深圳的合成生物、区块链、细胞与基因、空天技术等4个未来产业处于扩张期,5—10年内有望实现倍数级增长;江苏提出积极发展第三代半导体、元宇宙等未来产业……在未来产业发展中,我省具有产业基础好、市场需求大等优势,要用好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载体,放大未来产业投资基金效应,加强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一体部署,力争在关键领域、关键环节率先取得突破,积极抢占新赛道、培育新动能。

14

《为“工业上楼”架好“梯”》

陈立民(11月14日 第3版)

为“工业上楼”架好“梯”,要紧紧扭住“链主”企业这个关键,鼓励有条件的链主企业率先“上楼”。

荐读|如何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华日报推出15篇评论,一起看看论了啥?

随着城市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工业用地愈加紧缺,新型工业化进程和城市有限空间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工业上楼”作为一种工业载体空间新模式应运而生。苏州、无锡等不少地方都在积极探索和大力推动“工业上楼”,“工业上楼”成为破题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的新方向。

“工业上楼”的探索起源于美国,最早实现“工业上楼”的国家是日本。日本将工业厂房转移到城市中心区域,将生产线安置在高层建筑内,亩均效益显著提升。近年来,“工业上楼”被引入珠三角,继而在长三角一些城市落地。作为国内较早探索“工业上楼”的城市之一,深圳去年底提出每年建设不少于2000万平方米、5年1亿平方米立体厂房的计划,今年印发出台“工业上楼”项目审批实施方案,大力推动城市工业经济“立体生长”。

“工业上楼”并非简单将厂房空间叠加,或简单把人、货、设备搬到楼上,而是通过升级改造产业载体,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推动产业发展能级提升,实现“寸土”生“寸金”。产业基础决定工业上楼的“高度”,“工业上楼”供给的产业空间,主要应保障“高、轻、净”的先进制造业,比如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和智能装备等,而不是普通工业或重工业。此外,对不同区域来说,实施“工业上楼”的性价比、迫切性也有很大不同。因此,“工业上楼”不是“一招鲜”,更不能“一刀切”,如果不考虑产业特性盲目建设,则可能会出现资源浪费、楼宇空置等情况,甚至影响产业发展。

当前,“工业上楼”还面临政策待完善、企业有顾虑等挑战。对于符合“上楼”条件、有“上楼”需求的地区和产业,要打牢“楼房”的地基、架好“上楼”的楼梯,寻求“上楼”最优解。在整体层面上,进行系统性、前瞻性规划,明确“工业上楼”认定标准。在前期设计中,要有清晰产业定位,根据“上楼”要求招商选资。对于建设过程中的楼房承重、仓储保障、产线布设等问题,则要明确标准、靠前服务,为企业“上楼”提供清晰指引。在后期运营中,对“工业上楼”项目给予一定政策补贴,让企业“上得起”“住得下”。

人多地少、资源短缺是江苏省情。对我省来说,“工业上楼”不失为降低用地成本、倒逼产业“腾笼换鸟”的新思路。无锡滨湖率先出台“工业上楼”建筑设计指南,明确规定并细化“工业上楼”建筑的多项设计指标。苏州不久前上线“苏城产业楼宇通”,在数据平台加持下,全市产业楼宇能够自动捕获和推送入驻企业信息,快速响应企业需求,有效提升了服务和预判能力。

“工业上楼”最重要的议题,不仅是土地的集约利用,更是如何以空间和载体的物理关联实现“一个园就是一条链,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链式效应”,推动城市功能和产业功能的融合。为“工业上楼”架好“梯”,要紧紧扭住“链主”企业这个关键,鼓励有条件的链主企业率先“上楼”。长远来看,还要从基础设施配套、人才吸引、营商环境优化等方面着手,搭建涵盖政策支持、创新生态、投融资机制等在内的综合性平台,让“工业上楼”模式“更上层楼”,为新型工业化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向上的力量”。

15

《构建产业生态不能靠“单打独斗”》

袁媛(11月15日 第3版)

新型工业化不仅要精致“盆景”,更要普遍“风景”;不仅要打造“参天大树”,更要繁育“产业雨林”。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充足的阳光、丰沛的雨水、洁净的空气”,用产业生态引领产业升级、迭代与变革。

荐读|如何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华日报推出15篇评论,一起看看论了啥?

在全国首创工业用地“标准地+双信地+定制地”供应模式,精准降低企业用地成本;联合上交所共同举办“科创沙龙”,为科技型企业搭建精准对接资本市场的平台;统筹推进南京科创圈、苏锡常通科创圈、徐州科创圈建设,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今年以来,江苏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人才供给、资金支持、政策保障等方面协同发力,不断优化产业生态。

“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推进新型工业化需要厚植发展土壤,构建良好产业生态。新型工业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支撑,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提供物质基础和动力保障,深刻影响产业结构。这就意味着,新型工业化不仅要精致“盆景”,更要普遍“风景”;不仅要打造“参天大树”,更要繁育“产业雨林”。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充足的阳光、丰沛的雨水、洁净的空气”,用产业生态引领产业升级、迭代与变革。

构建新型工业化所需的产业生态,不能靠“单打独斗”,需要“攥指成拳”。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全球生产结构出现重大调整,加之气候变化问题日渐突出,对我国工业化发展提出新要求。因时因势之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新型工业化。不同于国外曾经走过的工业化之路,也不等同于国内现有工业发展模式,新型工业化强调质量优先、自主创新、安全可控、绿色低碳等特点,是关系全局的战略部署,离不开科技教育、贸易金融、生态环境、区域协调等各领域全方位配合。各地各部门应以系统思维认识新型工业化,用系统工程推进新型工业化,以高水平的政策协同,体现新型工业化之“新”。

构建产业生态重在“握拳有力”,以企业需求为抓手,解决好当下问题。企业是提高创新研发能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绿色制造的主体,企业的难点堵点痛点,就是产业生态的短板弱项。当前,有的龙头企业面临“创新者窘境”。如何在知识产权保护、人才供给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支持帮助,形成整体的创新氛围和系统生态?不少中小微企业发展面临融资难、转型慢、智改数转“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等问题,如何让政策措施直达企业,为其解除“成长的烦恼”?不同的问题各有对应的牵头部门,各部门要守土有责,还应围绕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目标全面协作、深度融合,推出真正好用的措施、解渴的政策,切实提升企业获得感。

构建产业生态贵在“出拳有速”,化自身优势为机遇,打开发展局面。当前,我省工业“大而不全”“全而不优”的问题依然存在,科教实力还没有充分转化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优势。基于市场规模优势、产业配套优势、科技和人才优势,我们有条件也有责任把新型工业化推向纵深。如何把我省科教“长板”引向创新、植入产业,如何深化改革完善工业治理体系,如何用好“两个市场”拓展工业发展空间,需要我们整体把握,一体联动。各地应立足优势、对标全球、面向未来,在搭平台、强机制上下苦功夫,提升产业生态的健康度和吸引力,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汇聚更多要素保障。

作者|新华日报评论员

审核|陈立民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