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开张发票也弯弯绕?耍小聪明引流是自断人缘
开张发票分几步?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现在起码得走过扫码、加微信、关注公众号这三大步,才能进入正式开票环节。消费者的正常权益,成了一些商家可以随意“薅”的羊毛。
不扫码就开不出来发票,这显然是一种“霸王条款”。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经营者应当为消费者提供发票等相关消费凭证。诚然,通过关注公众号等方式填入开发票所需要的个人信息,有助于减少错漏。但问题在于,一方面这不是一道“单选题”,消费者并非只有通过“同意隐私条款”和“获取个人信息授权”才能获得开发票的法定权利;另一方面,这不能成为商家牟利的工具。无论加微信还是关注公众号,说到底是对开发票进行了“软收费”,这种捆绑引流方式对商家是省事了,对消费者却是花着钱还平添烦恼。
数据显示,如今77.5%的手机用户每天都会使用移动支付,受访者月均消费总支出的86.1%由移动支付完成。而在移动支付满足消费者数字生活基本需要的过程中,“扫码”这一动作本身却存在许多潜在风险。眼下,不仅是开发票“弯弯绕”,点菜、缴停车费等也常得先过“扫码关注”关。商家如此操作,无非是为了无成本求关注、拉会员、搞推送。一旦建立起自己的私域流量池,后续进可做广告、办活动增加店铺客流,退可直接卖号增加收入。这在无形中构成了对消费者公平交易权、自主选择权、信息隐私权的三重侵犯。更令人担忧的是,因为“强制扫码”愈发普遍,大量消费者反而被“温水煮青蛙”,以“躺平”姿态“同意”商家索取信息的各种请求,整个社会也陷入更大的信息泄露风险。
强制扫码违法又违规。事实上,针对此类乱象,从市场监管部门开展排查,到各地消协公开劝喻,再到一些地方针对性立法,相关方面手段不可谓不丰富。但要看到,除了把板子打在商家身上,还需要追究一些服务商和平台的责任。一家酒店或是餐厅,基本是没有技术能力专门开发程序,要求消费者扫码开发票和点菜的。而是一些信息服务商和平台,以帮助商家降本增效的名义,将收集消费者数据的二维码贴到了收银台和餐桌上。从这个角度来说,对无良商家警示、约谈甚至提起诉讼之外,还需要把服务商纳入监管,靠消协、工信、网信、市场监管等多部门的通力协作,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这类侵权行为生存的空间。
只有真正尊重与善待消费者,才是最有效的引流方式,才更契合商家的长远利益,靠“霸王条款”、靠耍小聪明引流损人不利己,最终只是在“自断人缘”,消费者也会“用脚投票”。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评论员 鲍南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