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观察丨一名教导员的“破圈”之路
一名教导员的“破圈”之路
■解放军报记者 黄昆仑 特约记者 童祖静 通讯员 彭帝烁
第72集团军某连官兵在训练间隙展开小比武活动。胡贺 摄
一段“伤心”往事,让“破圈”计划提上日程
打开朋友圈,你最害怕看到什么?对第72集团军某旅运输营陈教导员来说,最令他感到闹心的就是看到“一点两杠”——对方设置了权限,不允许你查看他的朋友圈;对方把你加入了黑名单,拒绝接收你的消息……前不久,他就被一名战士的朋友圈“伤了心”。
战士小李是营里的体能尖子,尤其擅长400米障碍。去年年底考核,陈教导员专门请他给大家分享训练技巧,还常和他一起拉家常,一来二去两人成了朋友。
那段时间,小李时常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跑步动态,3公里、5公里、10公里……看到小李的拼劲,陈教导员总会热情地在动态下点个赞。
可好景不长,陈教导员发现小李的朋友圈突然安静下来,不仅一连几周没有跑步动态,连朋友访问权限也设置成了3天可见。
“小李最近怎么了?”疑惑之际,一条别有意味的朋友圈动态吸引了陈教导员的注意:“人言可畏,我无所谓。”仔细一看,发动态的竟然是小李。出于关心,陈教导员给小李发消息问了一下情况。
“教导员,我没事,就是看到一个网上的段子。”小李轻描淡写地回复。陈教导员截图转发给了小李的指导员,让他多关注关注小李最近的思想状态。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一“关注”不要紧,第二天,小李的朋友圈就对自己“关了门”,看着“一点两杠”的屏幕,陈教导员心里很不是滋味。
明明是一番好意,却引起了小李的抵触情绪。一次晚饭过后,陈教导员把小李请到了自己房间,经过一番长谈,小李道出了自己“关闭”朋友圈的原因:积极阳光的动态可以分享,但个人的喜怒哀乐不想被更多人知道。
小李的回答,引起了陈教导员对朋友圈的关注。当天晚上,他点开一些自认为是“朋友”的朋友圈,结果发现很多是“闭圈锁门”的状态。不仅如此,陈教导员还了解到,有些同在一个班的战士不仅朋友圈没有互相开放,甚至彼此连微信好友都不是。
展开全文
“为啥生活中近在咫尺的战友,在网上却如同相隔天涯?”为此,陈教导员在营里组织了一次调研,有人认为大家彼此是工作关系,没必要加微信,再说也不是进了朋友圈就是好朋友;有人认为朋友圈发了也没有人在乎,成年人要学会自我消化情绪;还有人认为大家都有隐私,平时心事不必说出来,网上状态也不愿被人围观……
“部队是个特殊的群体,若平时都不能真情相知、真心相交,战时又怎会以生命相托?”大家反映的心声让陈教导员陷入了深思:朋友圈的隔离,实质上是心与心有距离。没有成为线上好友,根子在线下官兵关系还不够紧密。为了进一步融洽官兵关系,一份“破圈”计划在陈教导员心中提上日程。
一场谈心交心,以真诚沟通“推倒”情绪“围城”
“朝夕相处的战友,网上网下都应坦诚相待。可是开心晒个圈,咋就成了被‘调侃’的对象?”调研中,排长小王的“退圈”经历让人唏嘘。
有一次,小王临时接到了一项时限很急的资料汇编任务,熬了一个通宵才完成。晨曦微露,小王欣慰地发了一条动态:只有经历漫长等待的人,才能看到最美的风景。
本来只是想简单记录一下当时的心情,没想到动态下的留言却有些“怪味儿”。“吾辈楷模”等似乎“话里有话”的留言,让内心敏感的小王一时语塞,不知道该怎么回复,他不仅没能感受到努力之后的认可,反倒有一种被“调侃”的不适感。
开心晒个圈,咋就成了被“调侃”的对象?从那以后,小王开始给战友们分门别类设起了“标签”,更是一度将朋友圈的动态设置成了“只对自己可见”,和战友们的关系也渐渐疏远起来。
大家真的是“用心不良”吗?面对陈教导员的询问,几名发表评论的同志也感到有些无辜。
排长小崔解释道,其实小王一直以来比较努力,战友们对他的工作也很认可,之所以评论得有些夸张是想活跃下气氛,不想把线上的夸赞搞得太中规中矩。
“网上的表达往往不拘一格,相同的文字被不同性格的人看到,有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情绪,很多误会便会由此产生。”陈教导员就此事和几名营连干部交换了意见,大家经过讨论达成共识,网上引起的误会归根结底还是线下沟通交流不够。
“沟通能让彼此更亲近,如果每个人把自己封闭起来,战友之间只会越来越疏远。”陈教导员再次找到小王谈心,并向他说明了大家的真实想法,鼓励他主动和大家说说自己的烦恼。
为了给大家创造一个便于沟通交流的机会,几天后,陈教导员专门组织了一场恳谈会。会上,陈教导员以小王的事情为契机,引导大家敞开心扉,真诚袒露心声,很多线上线下的误会得以消除。很快,小王重新打开了自己的朋友圈,干起工作也越来越有劲。
“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我们都要以心换心,更要学会将心比心。”这是陈教导员总结的深刻体会。如今,定期组织谈心已经成为该营的保留项目。随着一场场谈心活动的接续展开,战友们之间的了解越来越深,感情也越来越浓。
第72集团军某连官兵在训练间隙展开小比武活动。胡贺 摄
一个共同目标,催生“五同”助力“圈层相融”
随着越来越多的官兵打开了自己的朋友圈,一个新的问题浮出水面——
官兵年龄、生长环境、兴趣爱好不尽相同,大家的关注重点和用网需求也存在差异,老同志喜欢晒娃,年轻同志喜欢晒游戏……大家的朋友圈动态虽然“鸡犬之声相闻”,内容却难有共鸣。
陈教导员又皱起了眉头:“破圈”,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大家打成一片,形成凝聚力。大家线上没有共同话题,线下也往往难有交流,二者互为因果,久而久之,就失去了“破圈”的意义。
如果说谈心交心让官兵在网上相聚,那么该如何让大家携手同行?这成为陈教导员的下一个探索方向。
“线上行为多向多元没有问题,但总要有一个焦点把大家的心交融在一起。”疑惑之际,一条某荣誉连队建连60周年的新闻给了陈教导员启发。
“我就是这个单位的,帅爆了!”“为自己曾经是其中一员而感到骄傲!”在某平台转发的推文下面,这样的评论令人感同身受。陈教导员心中一亮:苦苦寻找的焦点就是共同的荣誉、使命和责任。恰在此时,该营二连接到通知,将在1个月后整建制参加比武考核。
“事关荣誉的时刻来了,让我们先扛起来!”营党委带着几名干部骨干率先沉下身子,白天带着大家苦练体能技能,晚上加班制订训练方案和补差计划。
收到通知后,该连10余名在外人员陆续归队。正在休假的指导员陪伴妻儿不到10天就说服家人,坐上了归队的列车。“亲爱的宝贝,这一刻,连队比你更需要爸爸,愿你健康成长。”他发的一条配有孩子照片的朋友圈动态,引来战友们点赞,更激发了大家的心理共鸣。
那段时间,该连新兵老兵、干部战士摸爬滚打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操练、同娱乐,不仅连队建设在短期内取得不小进步,在最后的比武考核中更是勇夺专业第一名。
站在奖台上,官兵们笑得很灿烂。那些为荣誉而战的日子,成了大家宝贵的回忆。不少同志纷纷在朋友圈发出感慨:“共同拼搏,才能攀登从未涉足的顶峰”“致敬自己也感谢身边战友”……
“是‘五同’的好传统让官兵的心贴得更近。”总结时,陈教导员和营党委一班人发出由衷感慨,他们举一反三,引导老“五同”向网上延展,号召大家一起订阅军队主流媒体,一起浏览正能量推文,一起刷看强军主题视频,通过荣誉激励、使命感召和责任引领,使大家的关注点聚焦,在同频共振中聚心聚力。
从“网上”联通到“心上”,“咫尺”就不会变成“天涯”。如今,该营官兵线上线下的关系都更为融洽。在最近一次的官兵关系调研中,大家对彼此的好感度明显提升。
从朋友圈到同心圆
■沈浩
习主席深刻指出,“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近年来,网络给军营带来了很多新变化新情况,新时代的官兵关系也呈现出新的特点规律。如何让各类互联网平台成为加深战友情谊的新阵地,需要我们探索研究的地方很多。
线上“朋友圈”本应是新时代官兵加深感情的助推器,有时却成了个别战友“私人专属”的“小圈圈”。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不可否认的是,新时代官兵有着更加多元的兴趣爱好和社交观念,朋友圈的开放与否有一定的性格因素,但如果因对战友的不信任、身份的不认同或对集体的不融入而设置了“心墙”,官兵关系就很难进一步融洽,部队也难以凝聚成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
带兵人要充分认识到,圈与圈的隔离实际上是心与心的距离,本质是官兵线下的关系还不够紧密。因此,带兵人要多为官兵创造交流和分享的平台,常态化开展谈心交心活动,通过加深彼此了解奠定感情基础,努力形成线下线上关系融洽的良好局面。
舒心安心的沟通状态是开展良性互动的前提,若是在网上都“提心吊胆”,线下就很难“坦诚相见”。当下,个别官兵心思相对敏感,对在网上发表动态、诉说心声存在诸多顾虑,对此,带兵人要及时了解情况,做好法纪宣讲和心理疏导,在坚守原则、遵纪保密的前提下,主动为官兵营造宽松愉快的网络环境。
打开网上朋友圈,画好线下同心圆。需要注意的是,引导大家加强线上互动的目的,是加深战友情谊,要充分尊重官兵的主观意愿,不能将开放朋友圈作为硬性要求,把组织互动交流做成“面子工程”。带兵人要善于为官兵找准关注焦点,以建功强军事业、实现自我提升为导向凝聚官兵共识,以大项演训任务、连队集体活动为牵引形成发展合力,让大家眼往一处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切实凝聚起奋斗强军的磅礴力量。
(本文刊于《解放军报》2023年11月14日第5版)
编辑:王丽娟
编审:刘兴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