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结硕果 产业带动乡村兴
主题教育结硕果 产业带动乡村兴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韩春光 通讯员 翟玉飞
“按照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我们把学思想与促发展相融合,从今年年初以来,不断完善‘1+N’乡村振兴产业体系,破解‘三农’难题,以促进发展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近日,记者到邓州市采访,该市市委书记邓俊峰介绍说。
在调研基础上,利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返乡创业渐成时尚的趋势,构建完善“1+N”乡村振兴产业体系:“1”即1家龙头企业(或具有带动能力的1个产业集群、1个朝阳企业、1个产业协会、1家专业合作社);“+”即以利益合理分配为基础,联结、带动、激发各类乡村振兴主体,形成产业链利益共同体。“N”即多个家门口小微企业、加工作坊或农户家庭等不同生产经营主体。
“我在家带孙子,不能出远门。村干部得知我有缝纫技术,帮我跟企业对接,把缝纫机拉到家,每天送服装加工材料。我在家,不出门就能挣钱,顾家创收两不误!”穰东镇周楼村村民张晓霞高兴地说。
穰东镇发挥服装产业联合党委引领作用,聚焦服装产业生产加工、批零贸易、物流集散“三个基地”建设,升级改造服装产业园,吸引大批服装企业入驻,龙头接单、分解工序、统一标准、共同生产,拉长产业帮扶链,引导有缝纫技术的群众加盟入会。
目前,全镇“家庭车间”已达6600个,从事服装加工的47000多人。带动周边4个县市区的纺织服装加工企业引领本地有条件的农户就近嵌入服装产业链,带动“家庭车间”23000多个。
展开全文
市供销社红薯产业协会以渠首红特色农业产业园为中心,吸纳夏集、汲滩等11个乡镇的15个专业种植合作社和500名种植大户,加入产业协会抱团发展,带动就业5000余人,红薯收储加工销售年产值6.75亿元。1个产业协会、1家合作社带动多个家门口加工作坊或农户等经营主体,实现互利共赢。
把招商引资作为促进群众就业、增加财税收入的重要举措,引入产业链条长、就业人数多的企业。大力开展“见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动员在外乡贤返乡创业,促进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夏集镇成功签约的恒丰新材料纺织品化纤面料项目,实现龙头带动、产研一体、集群配套、数字赋能,吸引带动关联、配套项目集群进驻邓州,促进纺丝、纺纱、织布、印染等纺织产业链升级迭代,确保1300人在家门口就业。目前全市已签约喷水织机近2万台,落地3530台,将再引入1.5万台,百亿级产业集群即将形成。
为增加群众收入,按照“典型引路、榜样带动,以点带面、辐射全市”的思路,该市扶持经济能人、致富能手返乡创业,带动群众就业。
张村镇经济能人杜方庆,返乡创办集锂离子电池技术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企业,让500位乡亲进厂,人均工资3500元。同时杜方庆还在张村、夏集、赵集、十林、文渠等乡镇建成9个锂电池和电子类加工点,带动6000人就近就业。腰店镇返乡青年高申勉创办锐宇伞业有限公司,并引荐10家雨具制造企业入驻该镇,解决2000群众就业。
依托农业优势,引进先进技术,推进粮食精深加工。市粮食加工产业协会引领久友面粉、冰洁面业、闽利加食品等企业技改,形成“原粮、食品、保健调理品”粮食加工产业链。目前,全市小麦加工规上工业产值53.6亿元,带动25000多人就业。
通威集团成立水产及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协会,发展水产及稻渔综合种养企业12家、合作社21家,发展水产及稻渔综合种养面积4.6万亩,带动就业3540人。
同时,生猪、“两牛”、花生、中药材、黄酒、电商、文旅等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1+N”乡村振兴产业体系,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思路。目前全市已形成14个产业体系,年产值279亿元,带动172536人就业,人均年收入超2.7万元,引发“培育一个、带动一片、辐射一方”的连锁反应。
“今后,邓州市将持续推进‘1+N’乡村振兴产业体系建设,努力壮大地域特色产业集群,为乡村振兴赋能。”邓州市委书记邓俊峰表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