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博观察|中国农作物种业现代产业链发展蓝皮书首发,目前有何短板?

作者:堂牧师 分类:电力安全 时间:2023-11-10 阅读:67

在中国种业振兴的大背景下,持续传递开放强音的进博会去年首次在食品及农产品展区新设农作物种业专区。第六届进博会继续设立该专区,规模还进一步扩大。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全球第二大种子市场,规模超过千亿元。”在11月7日下午举行的进博会配套活动种业发展合作论坛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副局长孙成海如是介绍。

然而,除了扩大开放和对外交流之外,中国种业应如何做大做强自身?农化领域巨头先正达集团中国种业战略与政府事务总监张晓强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种业产业链的现代化建设,是种业振兴的必答题和必选项。”他强调整个产业链各环节的有效衔接,“尽量提升各个环节的效率,实现把单一环节的发展成果有效地转变成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

基于此问题,由中国中化联合中国种子协会、中国种子贸易协会、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业与农村规划研究所和海南省农业农村厅等联手推出的《2023年农作物种业现代产业链发展蓝皮书》(下称“《蓝皮书》”)在上述种业发展合作论坛上发布。这也是行业内首次对我国现代种业产业链建设的可行路径进行系统分析。

“作为立足于‘产业视角、全球视野、企业声音’的智库报告,《蓝皮书》呈现了我国种业发展成果与问题挑战,并在此基础上给出针对性建议,着力推动行业共识和主体共进。”中国中化先正达集团中国总裁刘红生在发布仪式上介绍。

张晓强对澎湃新闻记者提到,目前中国整个种业产业链面临两大明显短板。“第一个短板还是在于研发成果高效转化的问题,相较之下,种业研发周期长、难度大,这是现状和事实。尤其在育种技术进一步升级的背景下,其实它需要调动更多的科研资源来支持种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如何形成有效的连接机制?这是种子行业内部,无论是科研院所还是企业都反复在讨论和思考的一个问题。

进博观察|中国农作物种业现代产业链发展蓝皮书首发,目前有何短板?

中国农业科学院种业创新总首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

中国农业科学院种业创新总首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在上述论坛上也指出当前中国生物育种产业发展面临五方面挑战,其中即包括种业的科技创新体系尚不完善。

总体而言,目前种业创新链条主要包括种质资源、育种技术、品种选育、筛选测试与性能测定、繁育与生产加工、营销与技术服务。“中国没有一家公司,也没有一家科研院所能够完成这整个链条的创新。”目前,前三项资源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校,而后三项资源主要集中在企业。

展开全文

万建民强调,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有效衔接的机制仍然没有形成,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脱节,尚未形成市场导向的高效种业科技创新体系。此外,近年来联合、集成、协同的探索和尝试尽管很多,但效果还不明显。

“研发资源和企业之间如何形成连接?如何摆脱过去很多研发往往止步于发表论文和形成专利,从而真正变成能落地的品种?”张晓强认为,这正是目前业内需要去破题的一个点。

此次《蓝皮书》中也明确建议,“育种科研应从市场需求中来,到市场需求中去”,要加快构建企业为创新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推动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与头部种业企业创制推广品种高效衔接,打通关键技术资源化、市场化的“最后一公里”。

第二大明显短板则在于,“整个种业其实市场规模很有限,如果只从种业的角度去看种业发展,它很难形成有效的利益反馈机制来刺激市场主体,持续地加大相关的研发投入和产业资源去推动行业进步和发展。”实际上,当我们眼光向外,可以看到拜耳、科迪华等国际种企,均以将种子与植保等业务结合的方式成为行业巨头。

张晓强补充道,此次《蓝皮书》的亮点之一也正是在于“我们试图跳出种业本身,从农业的视角看待这个问题。”其强调,好的种子的生命力不应该只局限于把好的品种卖给经销商,更应该考虑这粒种子能不能真正地种到田间地头最终形成农户的收益。

进博观察|中国农作物种业现代产业链发展蓝皮书首发,目前有何短板?

先正达集团中国种业战略与政府事务总监张晓强。

就上述两大短板,张晓强相应地给出两大建议。首先在国家重大的研发育种立项或者科研机构的重大攻关方向上,能够让研发端和企业端形成更紧密的连接。“比如在研发决策的初期,就能够通过企业参与研发立项决策、参与整个项目过程评估和成果评估等,形成更紧密的连接机制,来避免企业只是单纯地在后端转化时才参与进来,这样能够促进市场化导向的科研研发的决策流程机制。”

其次,从下游的角度,张晓强认为应更大力度鼓励种业或农业的龙头企业更快速地发展。“应该出台更好的支持政策,来支持全产业链的企业的布局和发展,形成更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从而推动上游种业的科研创新、帮助种业科研成果转化。”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评论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