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总理打卡天坛,串起50年前中澳建交史|京酿馆
▲阿尔巴尼斯发布的照片。图/阿尔巴尼斯社交媒体账户截图
11月6日,正在访问中国的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在社交媒体X上发布了自己参观北京天坛的照片。
据环球网报道,阿尔巴尼斯还配文称,“高夫·惠特拉姆是首位访华的澳大利亚总理,自他访华已经过去50年。自从他当时来到北京天坛以来,已经发生许多变化。但不变的是,我们两国之间的接触依然重要。”
这是一段充满历史感的配文。高夫·惠特拉姆是首位访问中国的澳大利亚总理,也被称作“澳中建交之父”。50年前他访问中国参观天坛时,也曾在这里留影。
照片上,惠特拉姆把耳朵贴在天坛回音壁上,努力聆听着靠北墙那边传来的声音。
同样是在天坛留影,同样是在中澳关系重构的时刻,50年前的历史能给今天带来些什么启示?
高夫·惠特拉姆是如何“破冰”的
高夫·惠特拉姆是澳大利亚工党在位时间最长的领袖。早在1950年代中澳关系还在冰冻期时,还是年轻议员的惠特拉姆就曾表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的首都是北京。”
进入1970年代,西方世界与新中国的关系开始解冻。加拿大、意大利1970年与中国建交,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震惊世界。
中加建交与中美乒乓外交在澳大利亚政坛引起的震动尤其大。中加建交后,中国开始大量从加拿大进口小麦,同时停止从澳大利亚进口小麦。而乒乓外交预示国际格局即将发生重大变化。
但当时在澳大利亚执政已超过20年的自由党反应迟钝。惠特拉姆则决定主动出击。1971年4月,惠特拉姆打电话给媒体人士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作者),请他帮忙联系中方,最终与时任中国外交部礼宾司司长韩叙牵上了线。
1971年7月,惠特拉姆率领在野的工党代表团访华,并与当时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举行了会谈。后来的澳大利亚首任驻华大使菲茨杰拉德回忆说:“当我看到惠特拉姆和周恩来之间的那次会谈时,我得出一个结论,我们与中国的关系将永远改变。”
展开全文
惠特拉姆在会议中对周恩来表示,如果他在1972年的大选中获胜,一定会与中国建交并再访中国。周恩来则对他说,“最微小的种子也可以产生伟大的事物”。
惠特拉姆访华在工党内部也被一些人认为是“政治死亡”,访华回国后更是遭到了自由党的猛烈抨击,称他“被周恩来玩弄于股掌之中”。没料到几天之后,美国就宣布了尼克松将于1972年访华的消息,自由党弄了个灰头土脸。
1972年12月2日,惠特拉姆顺利当选澳大利亚总理,19天后中澳就宣布建交。1973年10月31日,惠特拉姆以总理身份再次访华,获得高规格接待。参观天坛时,由时任中国外长姬鹏飞陪同。
惠特拉姆主张共和制,在1975年的“澳大利亚宪政危机”中被澳大利亚总督罕见罢免。此后他又多次访问中国。他是唯一见过中国三代领导核心的澳大利亚总理。
▲10月25日,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展示澳返还的流失文物与化石。图/新华社
开创中澳40年关系平稳期
惠特拉姆于2014年以98岁高龄去世,中方发出的唁电使用的措辞是:“中国人民失去了一位好朋友”。这是一个中肯客观的评价。
惠特拉姆对于中澳关系的贡献,不仅在于他是“澳中建交之父”,还在于从他开始,开创了中澳关系长达40年的平稳期。
1975年澳大利亚发生“宪政危机”后,工党失去了执政权。右翼的自由党和国家党执政联盟上台。鉴于过去自由党长期执政时的对华立场,彼时外界普遍认为中澳关系将陷入低谷。
然而,中澳关系不仅没有变差,交往反而更加密切。时任澳大利亚总理马尔科姆·弗雷泽虽是自由党籍,但也积极支持澳大利亚共和运动,反对苏联霸权,对自由党内过于亲美的倾向抱有警惕,主张对华友好。他于1976年访问了北京。
在同年毛泽东逝世后,弗雷泽评价说“毛主席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经过侵略和战争蹂躏之后进行重建的设计师。”弗雷泽退休后,甚至公开主张美国退出太平洋事务。
经惠特拉姆到弗雷泽的接力,从1973年开始,澳大利亚主要两党在对华关系上基本形成了共识,就是中澳应保持友好。这种平稳期长达40年,直到2013年后,在阿博特、特恩布尔、莫里森三位自由党籍总理期间出现波动,而在莫里森时期,中澳关系更是陷入低谷。
如今阿尔巴尼斯担任总理,中澳关系出现了修复的可能性,怎么才能抓住这个机会?
▲阿尔巴尼斯在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致辞。图/IC photo
需展现政治勇气和政治远见
此次阿尔巴尼斯访华,是2016年以来澳大利亚总理首次访华。阿尔巴尼斯已出席第六届进博会开幕式,他还将进行相关外事活动。
在5日的进博会开幕式现场,阿尔巴尼斯说:“太想你们了。”
此次澳大利亚共有约250多家企业参展进博会,规模为历年之最。阿尔巴尼斯的表态和澳大利亚的参展规模,释放了阿尔巴尼斯政府不会与中国“脱钩断链”的明确信号。这当然有助于中澳恢复正常的经贸往来。
但也要看到,还有一些重大障碍横亘在中澳之间。比如2021年建立的美、英、澳三国安全联盟,比如不断强化的澳美军事同盟已远远超出了澳大利亚防卫需要,比如现在澳大利亚一些政客和媒体对中国的态度宛如50年前对中国的妖魔化。
这不禁令人想起50年前的惠特拉姆。惠特拉姆“破冰”时,中美仍处在秘密外交阶段,惠特拉姆并非跟随美国,亦步亦趋展开对华外交。这展现了他的政治勇气和政治远见。
阿尔巴尼斯发布参观北京天坛的照片,串起了50年前惠特拉姆参观天坛的时空,不知道他能否听到50年前曾经出现过的、不让他国定义澳中关系的历史回响?
撰稿 / 徐立凡(专栏作家)
编辑 / 刘天红
校对 /陈荻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